第一,繼續當馬佳氏的門臣,他會親自為其申請戰功;第二,跳槽為安寧伯辦事,這便不易過於顯露。
正常人一般會選擇第一個,但張正還是不甘心他的命運到這裡便結束。
戰功什麼的,因他是漢人,即便有馬佳圖海親自說話,也不過是抬漢軍旗,當個芝麻大小的官員。
而三藩已定,馬佳圖海年事已高,未來能否有機會打仗還是一個未知數,當馬佳氏的門臣幾乎一眼望到頭。
而另擇新主。
張正也聽說過安寧伯發現牛痘的名聲,張家是京都外一個農耕家族,張正有兩個哥哥,他的小侄子在隔壁村疫情起來前種了牛痘,逃過一劫,因而對安寧伯是有好感的,便提出先碰一碰麵。
馬佳圖海同意了。
隻是張正在看見安寧伯時心中涼了一大半,他不太認為自己跟著安寧伯他們能夠乾成什麼大事,因為安寧伯實在是不像是乾大事的人,不管是勇氣,還是智謀。
而人品上,可能和馬佳圖海差不多,另擇這樣的新主,還不如跟著馬佳圖海繼續辦事,還能得個小武官當當。
正當張正想要拒絕安寧伯,事情一下子出現轉機,轉機在安寧伯照本宣讀對他們的一些要求時候。
與其他人的一頭霧水不同,張正第一時間便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貓膩。
這些東西並不像安寧伯能夠提出來的,安寧伯背後有人?
是誰?
張正不認為普通人能夠使喚安寧伯,甚至於包括馬佳圖海這個權臣,再深入思考,安寧伯的女兒是當今聖上的後妃,名下有長公主、三阿哥。
一想到這裡,張正呼吸急促。
張正當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而且從來不服輸於自己的命運,不然他也不會科舉不行,去死亡率更高的軍隊入仕,入仕未達到預期目標,又想著另擇他路。
安寧伯需要門臣的應該是宮裡的娘娘,但娘娘為什麼需要門臣呢?會不會因為二皇子?
張正知道自己的推測有點過度,但聰明人想的就是多,他也知道這隻是有一定可能性,二皇子太小,當今聖上有太子,太子地位穩固,很多東西為時尚早。
但這是張正第一次具體皇權最近的時刻,由不得他不激動,畢竟跟著一個愛新覺羅姓的王爺也是不錯的未來。
張正激動歸激動,卻沒被激動衝昏頭腦,冷靜下來思考當前人生岔路。
然後他選擇了另擇新主。
原因除了無限可能性,還有安寧伯父子的人品,以及在安寧伯府上這一段時間,張正感受到了已經消失很久的尊重與公平。
儘管康熙在強調漢人也是他的子民,但傻子都能感受到,軍隊裡滿人與漢人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很多旗人都有自視甚高的毛病,京城裡的滿人更是如此。
安寧伯父子也多多少少有一點,但比其他人好了許多,在安寧伯身上能看出來,他是得到“高人”指點。
且那位“高人”對於門臣的一係列安排,才是讓張正下定決心擇主的,有這樣的主子,憑借他的本事,一生富貴還是沒問題的。
這便是馬佳芸蘭與張正的第一次交手,屬於單方麵了解。
而進一步的交手還是在胤祉上學以後,有了馬佳氏出生的伴讀在中間搭橋牽線。
事實上,這個時候,正是張正比較迷茫的時刻,他自認為一生看透過許多人,但還是不太了解宮裡娘娘的想法。
經商?
為什麼是經商?
張正非常明白商人的地位如何,假如讓他自己選擇,是不太可能走商人這條道路的,但宮中娘娘出的一個一個點子,又讓他對於商人這一行有不同看法。
然後表示出海培訓。
張正徹底迷茫,為什麼會是出海,他們掙的銀子不夠多嗎?但因娘娘一直表現出的聰慧,他並沒有反駁。
繼續乾事。
在這並不短時間的培訓工中,張正也在京城安了家,因滿漢不通婚,妻子非旗人,但也出自一個翰林官員之女,有了第一個自己的孩子,第二個孩子。
很快,有第一次出海冒險。
張正從這次的出海經曆又學習了很多新東西,也徹底拜服在馬佳氏娘娘的天才之下,他自幼聰明,其實很少佩服人,娘娘是他目前欽佩的人中排行第一。
除了四位漢人以外,九人當中還有四位來自蒙古或盛京,由塔娜出嫁後推薦過來的,其中最出色或者說最合適的有兩人,一個是滿族,一個是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