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在隔壁樹上叫著,老太太的堂屋開著兩扇窗,那明兒便透過蔥綠的紗,鋪了一室光,屋子裡坐滿了嬸子媳婦兒都在說話,也沒有一句正話。
郭氏,萬氏,高氏,呂氏,還有老陶太太跟她的媳婦兒黃氏都在,就一人摟著一個不大的簸籮,做著家裡必要的活計,隻是如今簸籮裡的營生,不再是補補丁這樣的素常活計……,那簸籮裡堆著的是不錯的上布,偶爾也有絲綢,繡花繃子上的花樣,也是用繁多的好絲線走的時興的花瓣綠葉。
撚針的手已經恢複了本該有的細膩,正是好時節,心裡還有個俏,便悄悄染了一兩個殷紅的鳳仙指甲。
自從祠堂去不得了,大家便喜歡來老陳家的老宅坐著,老太太也喜歡她們來,偶爾出去燒香,大家夥也是互相約著,來來去去十幾個車一大群人便呼啦啦出去,關係親密的很,比有血脈的親戚走的還要好。
人多了又團結,便是一股力量,這泉後街七條主巷加十多條雜巷,就數來親衛巷這群婦人相處的最好,偶爾家裡老太太咳嗽幾聲不舒坦,一大早會有七八位婦人,提著食盒往家裡送飲子。
若其它六巷偶爾出個惡心家戶,想欺負欺負寡婦家,這些過去的老姐們便會群起而攻之,甭看各家官小,在泉後街卻是沒人敢招惹的。
來來去去都很受人尊重,就是一個春夏的功夫,都成了各家的奶奶,再也沒有人敢明麵喊她們這個氏,那個氏。
如今泉後莊改了名兒喚做泉後街了,住在這裡的官宦人家便也慢慢的有了圈兒,除了喬氏混到了禮部巷那邊,剩下的這些人便與兵部巷子那邊的人家走的近。
畢竟從根上說,大家都是兵部的人,有了事情互相幫襯也便宜不是。
楊氏在新素裙上撩了幾針,抬臉就問老實疙瘩呂氏:“你兒去的那個盧秀才家,真隻要三百文?”
呂氏聞言便抬頭笑說:“哎!早起家裡吃一頓,下響先生家再附一頓灶,一月三百文。”
楊氏聞言便有些動心,她家幾個孩子,去的是舊城學府街老先生那邊,一人一月少說也得五百文,不能附灶,還得自己帶乾糧。
如此她便打聽:“那盧先生,教的學問可好?”
呂氏聞言一愣,便坦誠的說:“不知道啊,咱又不識個字,能分辨出個好壞來?我都不問,愛咋樣便咋樣唄。憑他們的死鬼爹,也出息不到哪兒去。也不指望他們科舉,就圖不做睜眼瞎!咱們不缺那幾個,他們想念著我就供!甭說,那倆崽子回來也是哇啦哇啦的一直念,煩人的很呢!可我家租房的兩個老爺,還有他們家大娘子也還說呢,念的好呢。”
呂氏說完,想起什麼一般的便笑了起來,真是氣色輕鬆又自在的。
其實她守寡了,前幾月得了信兒,終於知道巴望的那人,他是不回來了,如此也就認命,也就大哭了一次,從此便再沒有哭過了。
有沒有男人,對她而言還不是一直就那樣,她現在靠著自己過的還算不錯,腳跟紮的十分穩當。
陳家自己也有孝,也不討厭守孝的寡婦上門,她們便常常來家裡坐著,俱都當成了自己娘家走著。
坐在炕上寫佛經的七茜兒聞言便笑了,心裡也是舒暢的很。
這又是與前世不同的地方,她們這一圈人,確定做寡婦的有七八位,上輩子無依無靠,最後被攆到後莊破土屋子裡煎熬,自個個帶著一身的悲苦,成日子就是圍著五文十文的經濟賬轉悠。甭說送孩子上學開蒙,能給他們肚子填補個半飽都成問題。
可現在不一樣了,每家手裡都是有一套起碼的體麵院子,還有一口水井。
眾所周知,慶豐城那邊是斷了水脈的,這附近雖有河流,可一來河流水沒有泉後街井水甘甜,二來河水兩岸住著的人家,也會亂七八糟往河裡傾倒東西,那講究人家便不吃河水隻吃井水。
每天一大早,從泉後街後麵小路來的看不到尾的水車,便與這街裡有水井的人家,以十文一車的價格買水吃。
並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賣水,畢竟這是官老爺私宅紮堆的地方,於是此處風水也莫名其妙沾了文曲,有了神妙的提升智慧的效用。
楊氏這幾個寡婦,憑誰家哪天不出二十幾車水?而賣水這樣的好買賣,起碼還能做三年呢。
除卻這一筆,慶豐城的屋子雖便宜,卻因沒水而租不出去,那些在慶豐城幾個官署衙門的一般老爺家,便願意到最好的泉後街來尋屋子住,多給租錢他們也願意來的,畢竟吃水方便,周圍又都是一樣的人家。
這些做了寡婦的婦人們雖沒了男人,卻能靠著自己,活的極滋潤,她們手裡的大宅除卻自己住,租出去月月手都能落個四五貫實在的現錢。
又受陳家庇護,也沒什麼人欺負她們,
年初經由七茜兒再次提點過,趁著土地不值錢,幾百文一畝的時候也該買上一些,就這樣,婦人們便一個個將家裡的租錢都買成了土地,雖現在還沒有活錢回來,可心裡卻是穩當的。
有屋有田,那人便踏實了。
又靠著賣水,她們如今每天都有個一二百文的進項,那一月也是好幾貫的意思,如此供養家計,送孩子們上學自然是可以的,一般的筆墨紙硯都能買得起的。
想到什麼事情,老陶太太就放下手裡的活計,語氣帶著厭惡說:“那祠堂本是大家夥的地方,這些做老爺的也是缺德,用了咱們的地方,咱們家裡的孩子上學反倒得去老城了?”
可憐她家狀元,每日天不亮就得往老城奔,這春夏秋還好些,可是遇到冬日便是個煎熬。
老陶太太這話引的眾人齊齊點頭,紛紛老調重彈的又開始了每天一罵。
泉後街口本有個不知是誰家的大祠堂,如今那祠堂便被各家出資建成了三禮學堂,又請了幾個有名,飽讀詩書的老孺在那邊講課,這倒是好事的,偏那學裡的束脩就貴了些,一月兩貫還不包夥食。
三禮學堂的配置各家老爺是按照燕京的好學堂來的,再說,有錢的才不會計較這幾貫。
楊氏他們卻計較的,那慶豐城收費最低的學堂,一天才收三文,沒錯,就是三文,繁華燕京周遭,那讀書人是越來越多了,如此一個秀才想養家,一般要收最少三十個學童才能維持住家計。
那幾個出頭建學的老爺本是好意,卻不知道民間疾苦,更不懂泉後街雖是官僚雲集的地方,卻依舊有一般的人家,他們把束脩定在了整個慶豐最高的地方,還覺著要少了呢。
因那裡麵先生們的膳食,生活都是均攤的,便是家裡有幾個學子附學,先生吃用多少便按照人頭均攤。
一月兩貫,還得攤上四五位老先生吃飯穿衣,老陶太太能願意才怪呢。
沒得辦法,也不願意去硬碰,這一圈的孩子便沒有幾個在三禮學堂的。
一陣清風襲來,院子裡桂樹的香味透過輕紗吹入屋內。二月笑眯眯的打開竹簾,跟四月提著茶壺,端著灶上新做的點心就進了屋,三五種滿當當的就放在炕對麵的桌上,任這些嬸子食用。
老陳家現在出的起這幾個零錢了,甚至老太太都不太在意,她看大家吃的好便高興,甚至她還知道誰喜歡哪種,都會記下來,吩咐人常做著給她的老朋友們吃。
越發就像個官宦人家的老祖宗了。
高氏放下繡花繃子,提起茶壺給自己倒水,還就了一塊點心,吃完她滿足的一抹嘴,對老太太說:“老安人?您家那個定的是慶豐城裡最好的閔產婆吧?那位手法了不得呢!接生一次得十貫呢,嘖~就越發講究了。前幾日四老爺回來我可看見了,那氣派,那架勢,真是越來越體麵了,那從前我在府城看到的大老爺,也就是這樣子了。”
她的本意是誇獎陳家出息的,可惜老太太至今不許喬氏進院子,隔壁院子有什麼事情,老太太也一概不問,也不打聽,她早就學乖了,笑就對了!那是家醜絕對不外揚的。
喬氏從不提與老宅不好的事情,憑著這邊也在禮部巷子交往了兩位太太,她現在眼高於頂也不跟這些老姐妹玩耍,大家便以為兩房關係在慢慢緩和。
老太太笑了下,放下手裡的佛珠對高氏說:“我昨兒廟裡回來,就看到咱龍王廟那邊又在打掃戲台了?這是誰家要辦事兒了?”
泉後街的房子,除了兩座棋盤院家裡有獨立的戲台院子,彆的宅子是沒有這份福利的。
往日雇個說書的,唱曲兒的來家裡打發時間還可以,可是遇到生老病死,需要大操大辦的事兒,就得去泉後街的三座老廟辦著了。
龍王廟,奶奶廟,三聖廟本就都有戲台,現在也是各家收了人頭費,都重新收拾的體體麵麵。
高氏最愛看戲,聞言便滿麵興奮的說:“嗨!能有誰,棋盤院唐家唄!他家二老爺得了庶子了,說要唱三天呢,咱們泉後街一月十天戲,他家能包一半去,請的是外郡的好班子,說是花臉戲兒是一絕呢!昨兒一大早往我家送的帖子,他家二房那姓米的婆子來的,說是給我留了好位置呢……”
老太太抬臉看看一月,一月瞄了一眼炕櫃上放的老高的帖子,便對她點點頭道:“早就送來了,是她家二房妾的那個貼身婆子送來的……”
七茜兒沒抬頭的插言:“越發的不像話了,咱不去啊!明兒給你們找幾個慶豐城裡唱鼓書的來解悶兒。”
七茜兒說完,抬臉瞄滿屋子人,就嚇的高氏連連說:“不去!我不去,我知道的,除了大房奶奶的帖子,不興接妾貼。”
七茜兒笑笑,瞧了一眼不情願的老太太,老太太瞪她一眼,抿嘴繼續捏她的佛珠。
上輩子人家不給帖子,這老太太還一場不拉呢,每次去了都是坐在後麵,可憐巴巴跟外街的老太太一起蹭戲看。
過去咱不懂,就隨意,現在懂了,真就不能去的。
那老唐家亂的很,他家二房大娘子不當家,做主的是個妾。
這一屋子人,甭管貧寒不貧寒,卻都是當家坐堂的奶奶,要是接了那妾的帖子,以後出去見人便低一等了,著實是不自重的。
唐家外郡入京,結了好親,弄了大宅,頂門的兒子唐九源又在刑部清吏司有實在權利,如此他家好幾房便一起搬到了棋盤院……那上京他家也沒擠進去。
這四世同堂,好幾房人擁擠著,互相就有了齷齪內鬥,以後便好了,他家老頭老太太在一日,唐九源就得忍耐著。
高氏說完,就滿屋子跟風唱衰,眾人都道:“他家啊!不去!就你貪婪,那雙眼睛少看一場瞎不了……”
就把個高氏委屈死了,一直爭辯。
七茜兒聽的有趣,哧就樂了,這唐家出頭,修路辦學本做了好事兒,偏偏就把這泉後街最大一群婦人招惹了,如此他家甭管做什麼事情,這群婦人是不會去捧場的。
除了一個戲迷高氏,這位怕是喬裝打扮,不坐正席也要去看的。
都被抓住好幾次了。
眾婦人知道七茜兒在笑什麼,便也跟著一起笑了起來,正輕鬆著,那外麵便跑進來佘吉祥家的媳婦兒。
吉祥家的給諸位太太行了禮,才語氣有些急的喊七茜兒道:“奶奶!咱餘老爺家的老娘跟媳婦兒孩子們到了,都在巷子口呢!”
七茜兒聞言大喜,放下筆便說:“趕緊!可算到了,我就想著該到了,快!快去叫石介兩口子,還有大墩小墩兒……”
四月笑眯眯的過來,拿了鞋給七茜兒套上。
吉祥家上來攙扶道:“人家盼著自己家主子都好幾月了,不用您喊,人家早就在巷子口迎接著了。”
去接餘清官家眷的鏢隊是三月初走的,這都八月初了才回來,就從這路程上,便能想出這一路跋涉的有多麼艱難。
幾位婦人看茜兒呼啦啦帶著七八個人出去,便跟老太太誇獎:“咱小安人,那是越來越有當家奶奶的樣兒了,比起棋盤院他家的當家奶奶,那是絲毫不差。”
老太太也得意:“她家?她全家的掌家奶奶合起來,能跟我茜兒比?那就是個眼裡沒有人的,你看她出來進去坐的車子,年紀大的老太太她讓都不讓道,少調失教!哼!”
這便是誤會了。
老太太要的是鄉下的理兒,可人家唐九源的妻子卻是真正的世家嫡女。
人是太師李章的三閨女,是李敬圭的親姐姐,人家能看得起住在泉後街的人?那不可能!人家嫁到唐家是低嫁,全家捧著巴結著活的宗婦,況呼人家往日也不出門,出門交際都去的燕京的……
要說看得起,這位唐大奶奶整個泉後街就隻看得起七茜兒,還有老太太。
可惜的是,這兩位著名的奶奶中間沒人拉線介紹,七茜兒也不去燕京交際,就沒有走動起來。
不提唐家,便說餘家六口人吧。
五月初一個夜裡,餘老太太與自己半聾的媳婦兒丁魚娘,還有四個孫輩,餘大妮,餘二妮,餘壽田,餘有田在家裡睡覺呢。
她家買不起火明就歇的早,再說了,這孝順的兒子不在家,不孝子不聞不問,家裡艱難便白日裡勞作的著實辛苦,那可不就是一躺下沒多久就都迷糊著了麼。
餘清官最小的兒子餘有田今年才七歲,都跟著阿奶,阿娘在佃來的地裡勞作了。
這原本就是很普通的一天,好麼,上半夜院子裡便悄悄進人了。
七茜兒顧的是慶豐城最好的鏢局之一,馬氏鏢局的老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