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44)
受邀的除了經院的七人之外,還有兩個。除了常萬達,還有一個叫汪四平的。
常萬達在商院還罷了,這個汪四平卻在藝院。
但被邀請,常萬達是驚訝。他就一商戶出身的小子,受邀那是受寵若驚。而汪四平則不一樣,汪家出身江南大商家,皇上南巡出資,修建行宮等等的,就又他們家一份。若不是江南官場動蕩的厲害,汪家怕消息閉塞,他這個小少爺也不會出現在京城的。來了就順便考了考,然後考到藝院了。
他以為這次被邀是因為出資的事,或者是跟江南的局勢有關。江南的事,他到也說不到不安。就憑著為皇上花的那份錢,以當今聖上的性子,也該是看著幾分薄麵,牽扯不到身上的。但消息靈通些總沒錯。
因而,他最近還挺忙的,打聽了老聖人那邊不少事。知道那邊還有公主有格格,於是出門的時候把櫃子打開,取了幾個早準備好的禮盒。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不過是汪家自己出的香粉。盒子精致,檀木的盒子,江南最好的雕工做的造型,透著江南獨有的氣質。
這麼一耽擱,就再加上藝院本就偏一點,到的時候就有些晚了。走到後麵那個有專人把手的門那裡,有人在這裡等著。他客氣的打點對方,金子打造的小金葫蘆他有一大匣子,為了應對突發狀況,他隨時都在身上掛兩串當配飾,如今往下一摘就行。一點也不打眼。
錢盛看著金葫蘆笑了笑,收了起來,也沒說旁的,隻把人往裡帶。
之前隻是聽說老聖人很簡樸,但是真見了才知道到底有多簡樸。堂屋地方大,但擠入十多個人也就不顯得大了。這會子廳堂裡的大圓桌四周坐滿了人。這些人他大部分都知道。這不用打聽,經院那就是傳奇,都說這幾個人是當成宰相培養的。在坐的裡麵並不見老聖人,一圈人見了禮,他挨著一個常萬達坐了。一見常萬達他心裡就有點沒數了,叫自己來的目的好像也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而常萬達坐在這裡隻剩下懊惱了,他看見汪四平帶了禮進來,被那位公公放在一邊的小幾上,他怎麼就沒想到要帶點什麼過來呢?
在人到齊之後四爺才出來,他帶了齋桑和弘暉二人,從裡間出來。一桌人都起身見禮,四爺擺擺手,“坐!都坐吧。”
眾人這才一一落座,三人落座,一桌坐的滿滿當當的。
緊跟著門簾掀開,和婉端著托盤進來,弘暉伸手將木盤裡的菜一碟一碟的端下來,一水的涼菜。
四爺問和婉:“宮裡還沒來人?”
和婉搖頭:“皇阿瑪怕是有事,皇祖母已經打發人去問了。”
這樣的事當然得叫弘曆,來不來是他的事。
結果弘曆今兒推脫了,沒來,原因是太後有請。皇後有孕這是大事,若是生下來的是皇子這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事關儲君大位,乾隆爺沒心思過來。他之前也跟四爺一塊私下見過這些學生,大部分時間就是清談。沒什麼明確目的,說到哪算哪。一本書上的趣聞,各地的異事。最敏感的也就是拿幾年前的朝廷動向說一說各自的看法。這也不算是過分,要用人,就真得培養他。一上朝什麼也不懂,那還能指望他乾嘛?因此,他叫人賞了一桌子禦膳下去,叫他們隨便玩。
這邊圓桌轉了起來,外圍擺了一圈碟子。
和婉開了一壇子米兒酒,“在書院不能飲酒,這米兒酒不比醪糟濃多少,多少是個意思。諸位嘗嘗。”
一桌人哪裡敢坐,這可是公主。
“都坐吧。上家裡就彆那麼些講究了。”和婉說著,給每個人把酒滿上。玻璃大杯,沒人一杯乳白的帶著淡淡香甜氣的米酒,叫人不有的舔了舔嘴唇。
齋桑不客氣,端起來一杯就乾掉了,“好喝!”他的眼睛眯了眯,“這樣的酒一定會得老毛子那邊貴婦的喜歡。但就是一點,所需糧食太多……”
“若以物易物呢?”弘暉插了一句話。
齋桑倒是沒因為弘暉看起來小而小看他,緊跟著就皺眉。
那邊常萬達聽出幾分意思了,他對恰克圖熟悉的很。於是便道,“用糧食交易也不是不行。隻是沙俄一則氣候條件更差,一年裡能交易的時間便會因此受限。二則,糧食交易在老他們那邊稅收可能更高,這無形中便增加了成本。之前聽家父言說,那邊的皇帝在修改稅法,但具體如何卻並不知道。”
原來是恰克圖商貿的事。
劉墉接口道:“此事若是朝廷出麵,便得派使臣與之洽談,隻靠民間商號,終究不能長久。”
所以,這又牽扯到一件事——對外事務衙門。隻現在的理藩院怕是不行。
劉墉的著手點高,隻因他是起點高。劉統勳那個位置上,影響的劉墉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這沒有不對。
那邊高晉就道:“不管談什麼,我們得有東西談呐。”他問齋桑,“敢問郡王,除了您說的皮毛、茶葉、瓷器、絲綢這些之外,咱們還有什麼。而對方,又有我們需要的什麼?咱們大清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若是不能從對方手裡得了好處,我們交易的益處又在哪裡?”
“賦稅!”王傑就接了“與一國交易所得不起眼,但若乾國呢?賦稅收益隻怕不比江南差。隻是賦稅該怎麼訂,這卻又是一問題。在此之前,咱們並沒有相關的東西可以參考。”
齋桑撓頭,對這些其實他並不懂多少。他隻知道怎麼做能叫部族過上好日子而已。至於其他的,那都不是他該想的問題,因而他從未想過。但他卻聽說過一件事,倒是跟朝廷的動向有些關係,“聽一老毛子說,他們皇宮的門口有一尊巨大的火|炮,建造好到現在快兩百年了。”這是不是朝廷所需呢?
他一說,四爺就知道說的是什麼。俄國有一門巨炮,據說一發都沒打過。但那大炮鑄造於一五八六年,是最早的滑|膛|炮。
齋桑這話一出,滿桌子都靜下來了。
能有那樣的東西,這就說明很多問題。最起碼冶金鍛造就得過關,大清現在還沒法批量產呢,結果人家小兩百年前就有了。雖然大清也有紅衣大|炮,但那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大家心裡都很清楚。若是那樣的大|炮放在兩國的邊境上,又改如何?咱們能一步一步的收縮邊境線嗎?
饒是這樣,朝中文人尚有反對的聲音,覺得不該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做那樣的東西。好武必然亡國的論調從來沒有停止過。
正不知道從何說起,宮裡的禦膳送到了。皇帝不來了,眾人這才收斂了心神,話題往下走。這個事他們管不了,這是老聖人和萬歲爺才能管的。他們要考慮的就是恰克圖那點事。
重新說起這個氣氛就緩和多了。多是聽常萬達說一些恰克圖的事。各方麵的都有。
常家是說茶葉生意的,“最忌諱的便是茶葉好壞參差。這是壞招牌的事。以學生愚見,行業內部先得整合,好的什麼價兒,次一等的什麼價兒,明碼標價。好的有好的市場,次一等的也有次一等的市場。恰克圖亂就亂在,誰逮住了誰賺一筆,這不是長遠的辦法。”
也就是說那邊缺少官方的管理。
弘暉手裡拿著一根鉛筆,他也不說話,但誰說了什麼,他都會落在紙上。這叫常萬達多看了弘暉好幾眼,這麼多大人物聽他在這裡說話,他的話匣子也就打開,從商道到貿易每個環節都細細說了一遍。
連邊上的和婉都聽得津津有味,她過來給對方添酒,然後鼻子動了動,聞到一股子香味,於是就在汪四平身上看了一眼,然後問常萬達,“咱們朝中得洋大人都喜歡用香粉,我是知道的。我還聽郎世寧郎大人說,他們那裡的人但凡有些條件的,都喜歡有香料。像是這樣的東西,老毛子難道不喜歡?我知道汪家的香粉,味兒是極好的。”
汪四平眼睛一亮,如果朝廷有意向開口岸,這與汪家來說當然是好事。而今兒叫自己來覺不是告訴自己說香粉的生意對外可以做的,這是叫自己給江南商家傳遞一個信息,朝廷對行商的態度大變在即了。
但這個話他不好著急說,隻一臉羞赧,“常年浸淫在脂粉堆裡,味道想祛都祛不掉。叫公主見笑了。”
劉墉就搖頭,“汪兄哪裡事祛不掉,汪兄本也是富貴堆裡堆出來的,不用謙虛。”
桂林見四爺不僅不見惱色,還興致勃勃的聽著,便跟著打趣道,“江南的富商,那是商業是儒。講究的是今生享受便是……掙來的銀子怎麼舒服怎麼花……隻看汪兄便知道。”
雖然衣服的樣式是一樣的,布料也沒變。但裡麵的裡衣絕對精致。再看腳上的鞋,是叫人模仿了款式另外做的。辮子上的墜子是古董玉,身上的配飾也精致貴重。而且,香粉絕對不是沾染上的,他肯定有用香粉熏衣服的習慣。
總之看見他,就像是看見江南富商的一個縮影,人家活的很精致。有錢就花!
再反觀常萬達,這位就簡樸多了。跟王傑這樣的寒門比起來,隻是稍微好些。桂林就道,“聽說晉商簡樸……”
話沒說完常萬達就作揖,“兄台饒了小弟吧。我們跟汪兄這樣的是不能比的,他們是到哪裡都不會叫自己受委屈,我們是掙再多的錢也都是餅子羊湯。寧肯給子孫後代囤一庫房的銀子,死後也舍不得花二兩銀子給自己添置一口棺材。”
這自我調侃的,一時間眾人大笑不止。
這一頓飯吃了得有兩個時辰不止,涼菜吃了熱菜,熱菜吃了還上了一個一品乾鍋,下麵炭火通紅,上麵鍋裡咕嘟著,吃完就往裡麵續。
飯吃完了,學生走了。
錢盛將人送出去,等汪四平告辭的時候,錢盛又把金葫蘆還給他了,“您的好意小的心領了,這東西小的也沒用的地方。老聖人簡樸慣了,連小的如今也都習慣了。”
汪四平知道,這不是說他奢侈,人家是不收東西的。之前收了是叫自己安心的,臨走了又還給自己這是態度。他還真有些驚奇,官商在江南從來都分不那麼清楚,如今真能分的這般清清白白嗎?
但不管如何,這應該是一個好的變局的開始。
這些人回去有的連夜往家寫信,有的挑燈寫條陳折子,這些東西不一定現在用,但將來肯定要用上的。
哪怕事情千頭萬緒,但總得挑出一股先乾吧。
可弘曆到現在一點主動動一動的意思都沒有。
而恰在此時,四爺收到了來自尹繼善的一封密信。信是由尹繼善的三子慶桂送來的,慶桂先找了弘暉,表達了想見四爺的意思。說是替他父親跟老主子請安的。好端端的請什麼安?要請安寫個折子上來便是了,何必這般大費周章。她知道額娘從南邊請了個女先生,尹繼善的夫人親自送進京了。之前還聽額娘念叨了一句,說是也該到了,然後尹繼善的兒子就要見阿瑪。弘暉便知有事,晚上的時候帶著慶桂回家,慶桂就拿出一封信來,說是母親帶來的,樣子很鄭重。
四爺當即就拆了信,信上說了一件事:今年六七月裡,英軍與印軍在普拉賽爆發戰役。結果在英國人強大的火|炮和□□麵前印度戰象全軍覆沒。
而這件事他覺得事關重大,之前上報給兵部,卻沒有任何的回應。
他在信上隱晦的問四爺:船舶之事他可在東南先行。
意思是先斬後奏。
這是隱晦的表達了聽四爺調遣的意思。
也許之前尹繼善並不會注意這些東西,但是自從四爺在京城的動靜越來越大,有些事尹繼善當然就會知道,他知道四爺關注的是什麼。緊挨著的鄰國被人跨越海洋用大|炮打開了國門,這還不值得警醒嗎?
是兵部沒報還是弘曆將其擱置了?
四爺沒急著叫弘曆過來,隻在阿桂過來授課的時候問了阿桂,“可聽過這件事?”
阿桂皺眉,“倒是聽過一耳朵。”
那就是報上去了。這次四爺沒再客氣,直接叫了弘曆過來,“前有那樣的夢示警,後有他國之鑒,你還不警醒?”
弘曆好似特彆為難:“皇阿瑪,若是船舶同步改建,費用當真負擔不起。”
如今的兵部尚書之前在戶部擔任尚書,戶部是什麼情況,這位尚書很清楚。當是呈上的折子後麵就夾了意見,認為暫時無礙的情況下,這事可以延後。就是再想辦,沒錢辦什麼?怎麼辦?
弘曆也有自己的道理,“原天竺也是大國,而大不列顛遠隔重洋,毫無補給的情況下,彆說三五年,就是三五十年,也未必能將那麼個的龐然大物如何。等緩過這幾年,咱們的大|炮也該配備齊全了……逐步去做比一股腦的去做,朕覺得要保險一些。”
可事實上,殖|民印度前後打仗也就七年時間而已。
太平久了,這個觀念不是一時能改變的。
四爺換了法子說這事,“朝廷沒錢,便可動用民間資本。不管是晉商還是徽商,都是可以用的。朝廷需要裝備,他們的商路需要有人保駕護航……這是互惠互利的事。沒銀子,就想辦法找銀子。國家大事,就隻因為沒銀子,事就不乾了?”
弘曆想起之前皇阿瑪情人吃飯的名單,其中就又兩個出身商家的學生。
他就問說:“皇阿瑪以為,聯絡商家這事,交給誰來做合適?”又很爽快的答應下來了。
四爺看了弘曆一眼,就垂下眼瞼,良久沒言語,寬了寬茶之後才道:“讓你十二叔去做吧。”
弘曆微微有些愕然,隨即收斂了神色,慢慢的點頭,“好!兒子回頭跟十二叔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