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室內燃著凝神香,明若元君麵色如常地指點白行簡修煉握奇經。
明若元君隻看一眼便知道白行簡的根基十分紮實,丹田內靈力十分純厚,即使是她昔日這般年紀,也不能做得比簡丫頭更好了。
白行簡引導靈力在丹田內進行周天循環,努力感受前輩所言“周而複始、生生不息”的境界,丹田內的靈霧愈發凝實,而這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一般煉氣修士施放法術需要三息功夫,這是受修為所限,靈力和神識不足以支持瞬發,還有便是天賦與悟性之說。而白行簡幾乎已然可以達成瞬發,施法時間較之尋常修士大為縮短。
修士施放法術,也與其自身靈根有關。比如火靈根修士無法施放靈雨術,而水靈根修士自然無法施放火球術。當然雙靈根、多靈根修士不在此列。不過修士寧願自己是三靈根,也不願意是水火雙靈根。靈根屬性相克的雙靈根,修煉起來比三靈根還要艱難許多。
有些法術與靈根相合,自然也有法術任意靈根都能修煉,比如空間術法和時光術法以及禁製類法術,這幾類都是不限製靈根的法術。
然而不限製靈根,其它方麵的要求無疑就會嚴苛許多。時空類法術對修士的神識和天賦都有極高要求,鮮少有修士在低階就能學會時空類法術。而有些悟性不足的修士,即使是到金丹期也隻能學會一點皮毛,想要往深處領悟,非悟性絕佳者不可得之。
明若元君就想讓白行簡現在嘗試接觸時空類法術,萬一有所得,也是個傍身之技不是?
術、法、道,術為基礎,延伸為法理,而修士最終追尋的卻是一個道字。無論修士修行還是掌握術法,其最終目的還是悟道。握奇經中妙法萬千,無一不是指向因果大道。若白行簡不適合因果之道,那她根本不會得到縹緲元尊的認可,更不會通過白氏家傳引動星辰之力,隻會在一開始就死於因果道的反噬下。
明若元君帶著白行簡在閣樓外流連,青石堆砌的石潭清澈見底,裡麵遊蕩著幾尾黑白錦鯉,好不悠閒自在的模樣。元君不知道從哪兒摸出一枚白色丹丸,信手便丟到石潭上空。
原本看起來還有些呆呆的錦鯉頓時紛紛躍出清潭,目標也很明確,就是明若元君隨手丟出去的白色丹丸。
明若元君對白行簡輕聲道,“仔細看。”白行簡點頭,目不轉睛地看著。
眼見有一尾白色錦鯉就快要咬到丹丸,明若元君廣袖一揮,隻見那群白色錦鯉都不見蹤影,而那枚白色丹丸徑直落入潭中,霎時暈開一片白波。
拿三品丹藥做例子,恐怕也隻有明若元君能乾出這樣的事了。而白行簡則在思索,前輩她老人家肯定不止為變個戲法兒,那這也太過無聊。
似明若元君這等修為,移山填海都是小事,讓一群錦鯉憑空消失自然也是彈指一揮的功夫。隻是這群錦鯉的去向是哪裡白行簡有些猜不出來,是憑空湮滅,還是被轉移到靈獸袋裡,亦或者是芥子空間裡。
可白行簡看得分明,元君根本沒有觸碰到這些錦鯉。而無論是死物還是活物,修士都必須通過肢體接觸將其收納進儲物空間內。並且,白行簡格外注意到,前輩她老人家並沒有使用哪怕一絲靈力!
或許這是因為白行簡修為較低的原因,所以察覺不出明若元君到底有沒有使用靈力。但是法術的最基本構造之一便是靈力,即使是神識禦物,也會有些微靈力構建聯係。
大約停了有十息功夫,明若元君再一揮廣袖,那群錦鯉又憑空出現在石潭上空。最讓白行簡驚訝的是,這些錦鯉還維持著十息前的動作,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改變。
錦鯉們撞作一團,又紛紛落進石潭。不一會兒,便將丹丸沁出來的水波分食完。
而明若元君指尖下浮著一尾錦鯉,好似失去意識一般,沒有掙紮的跡象。明若元君指尖一彈,這尾錦鯉好似突然活過來一般躍入石潭。
白行簡看著這一幕,思維頓時發散。以明若元君的修為,彆說是這幾尾錦鯉,隻怕修士也是信手擒之。
若修士與人鬥法,亦或者在秘境中采集靈藥等,此法便能先人一步、爭取時機。當然修士雙方需得修為相差不多,不然便是以卵擊石。比如若是白行簡對明若元君用此術,便是蚍蜉撼樹、自取滅亡。
施法者與被施法者的境界、神識相差過大,便會起到反噬效果。便是施法者所施之術再如何精妙,也終究難以抵消境界差距的鴻溝。
境界之間的差距,天涯咫尺、咫尺天涯這八字便能窺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