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2 / 2)

聽起來這很少,但是要聯係這時候的物價。

一斤大米一毛多,豬肉一斤七毛的時代,他們一家這麼多口人,一年掙工分,扣除掉抵用的,實際拿到手裡的才30多塊錢。

這三百就是十年的收入了,不少人家家裡因為家裡勞動力不多的原因一年辛苦到頭才拿不到十塊錢,再加上家裡生病、買藥、人情等等支出,全部存款加起來有一百,就是富人階級了。

而他們家之所以會有這麼多錢,顯然就是因為有張平這個每個月有津貼的人。

張根喝了口水,從懷裡掏出兩百塊給蘇茴。

“加上這些,建房子應該夠了。”看到他掏出了200塊,蘇淺明揭過了這一塊:“糧食怎麼分?”

張根:“房子建好之前我們還一塊吃,房子建好了,也該分糧食了,二兒媳婦種的糧食都歸她,我們在補貼一些。”一碼歸一碼,到時候糧食肯定不夠他們這麼多口人吃的,到時候他再補貼。

“家裡還有一口破鍋,因為有新的一直沒去補,補好了你們拿走,被子衣服你們用的也是你們拿走,碗筷每人一份。”至於農具什麼的,都收繳到了村裡,個人的也就隻剩下菜刀小鐮刀,自己瞎糊弄著伺候自留地,這些都是隻有一樣的,沒法分。

蘇淺明聽到這些,臉上的笑就和藹了,看著親家公,親家母有點拎不清,但是親家公還是個說的明白的。

蘇淺明問女兒:“既然這樣,我們就這樣說定了,你去拿紙筆過來。”

張衛國機靈,跑進房間去撕了張保國的作業本,蘇淺明就把剛才說的都寫上。

張根看著蘇淺明利落的寫著,又補充了一句:“上麵還要寫上如果她要改嫁的話,房子要留給保國他們。”

蘇茴可不認為自己會嫁人,一點都不介意:“爸,你就寫上吧,我反正也不會改嫁,都一樣。”叫爸爸這是越來越順口了。

蘇淺明暗暗歎氣,女兒年紀輕輕就守寡了,沒辦法,命苦,但有他們幫襯,日子總能過起來的。

最後寫完,見證人上張成業和孫強分彆寫上自己的名字,一式三份,一份給女兒,一份給張根,一份給隊長。

這家就算是分了,等以後大隊長去把戶籍分開,就完事了,然後他們在一起去了宅基地。

張成業跟他們家其實是有點沾親帶故的,應該說他們村所有姓張的都沾親帶故,因為當初逃荒到這裡的時候,姓張的是四兄弟,這麼多年來分彆結婚生子,繁衍成幾百戶人家,實際上是同一個老祖宗。

張成業的家距離村中心不遠,但是張平挑選那塊宅基地就比較遠了,那邊隻有幾戶人家,因為兩塊地之間全都是上了年份的李子樹,這些樹誰也不舍得砍,是村裡孩子們的珍寶。

而且他們村叫李村,就是因為這李子樹得名的。

在那裡的宅基地中,張平申請的那塊在最裡麵,前麵的都有人了,隻不過現在還沒有建起來。

雖然是最裡麵,但是安全上卻沒有什麼顧慮,因為後麵的是一座小山坡,高度不超過50米的那一種,是小孩子采摘野果、野菜的聖地。

小山坡的後麵,則是他們村的田地,這麼獨一座的小山坡,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麼野獸,安全無虞,但又保證了足夠的**。

蘇茴很滿意,覺得簡直是為她量身定做的。

現在是七十年代,跟她穿越之前的七零年很像,生活物質缺乏,還進行著某種運動,她到時候肯定不能像原身記憶中那樣頓頓青菜紅薯,偏僻一些、人少一些,正好方便!

作者有話要說:  原身大兒子:張保國,10歲

二兒子:張衛國,7歲

三兒子:張安國,5歲

四兒子:張定國,5歲

順序:保家衛國、□□定國。

(三四是雙胞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