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在風格上的突破, 以及對古典樂的演繹,讓裁判們耳目一新,進而印象分都跟著漲上去了。
他拿了一個相當高的分數, 96.56,這也是大衛的個人最新紀錄。
看到這個分數時,大衛驚喜的捂住嘴,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低叫一聲,又緊緊的抱住了教練, 比起一米八六的大衛, 他的教練隻有一米六二, 在他的邊上顯得嬌小無比。
鮑裡斯往那邊看了一眼,和伊利亞說:“那是1980年冬奧會的男單最後一組的比利.巴特羅,他比在役時老了不少,歲月真是不饒人。”
比利.巴特羅是那一屆冬奧花滑項目的顏霸, 曾經也是花一樣的美少年, 現在已經被歲月這把殺豬刀殺得鮑裡斯都要眯著眼睛打量一陣才能認出來的地步了。
老教練也參加過1980年的冬奧,他是那一屆的雙人滑銅牌,而他的女伴就是他老婆, 兩人後來也一起經曆了不少風雨,包括九十年代一起去北美做教練賺錢養家, 九十年代後期又回國開創新事業。
鮑裡斯當年也是由於發育關沒挺過去, 才轉項目練得雙人,其實他心裡還有個單人滑的夢,所以在做教練以後,他便主要帶單人滑選手了。
這些上了歲數的世界級教練們,各個的經曆都足以出書。
在大衛之後上場的是謝爾蓋, 這位以炮哥之名聞名冰場的帥哥在短節目延續了團體賽的好狀態,張玨記得熱身的時候,他還在給自己破掉的血泡上藥呢,但到了賽場上,炮哥一點也不含糊。
在冬奧這種關鍵時刻,運動員要麼因為心態大崩,要麼爆種,要麼滑得過於保守以至於表現平平。
而這一屆最後一組的男單們目前為止都表現得已經拋棄掉保守,一個比一個放得開,緊隨伊利亞出場的麥昆表現得更加亮眼。
沈流和張玨說:“麥昆上一屆太緊張了,短節目就摔了一次,最後連塊銅牌都沒撈到手。”
原本麥昆在溫哥華周期也是和瓦西裡不相上下的雙子星,結果瓦西裡拿了銀牌,麥昆卻以3分之差,眼睜睜看著法國一哥馬丁拿了銅牌,據說當時都悲傷哭了。
麥昆之後上場的就是這屆歐錦賽的銀牌得主,伊利亞。
伊利亞小朋友這兩個賽季都進參加歐錦賽,並取得了銅牌、銀牌的好成績,唯有金牌從沒碰過,而擁有四大洲金牌的寺岡隼人沒少拿這個笑他。
張玨這時候總會當自己不存在。
按照部分冰迷的迷信說法,有的運動員就是天生和某項運動八字不合,而張玨和四大洲就是這樣一對冤家,好在他和奧運之間目前來看還挺合得來。
自從得了籽骨炎後,張玨的腳總是疼,可自從來到索契後,他還沒發過病,現在封閉一打,更覺得自己能日天日地了。
歐錦賽亞軍伊利亞穿著全場最貴的考斯騰,滑出了一個不鹹不淡的成績,不能說他崩了,可他也沒爆種,短節目裡就一個四周,落冰看似還行,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這人肢體有點僵。
還是緊張。
其實作為小將,在這種緊要時刻過於緊張都是可以理解的,沒人會怪他,伊利亞卻無法原諒自己。
大家都在爆種,隻他一人平庸,那他就要落後!
少年在kiss&cry露出明顯的不甘,張玨捧著水壺最後吸溜了一口,跳了跳,脫掉刀套上冰。
鏟十噸煤來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完整曲目有17分32秒的長度,要將之放在花滑賽場上演繹,就必須要進行剪輯,所以自賽季開始後,也有人認為張玨把一首經典的曲子剪得支離破碎,是對古典樂的不尊敬。
而且比起兩分半的短節目,怎麼看也是四分半的自由滑更適合這首曲子啊?
而張玨在俄羅斯舉辦冬奧時,選擇了俄羅斯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純俄羅斯血統的《拉三》做節目曲目,也是有迎合俄羅斯裁判的意思吧。
反正從張玨公布選曲開始,質疑他的聲音就沒少過。
然而在賽季過半時,百分之九十九的冰迷和裁判都被折服了,在他們看來,張玨這支短節目的質量和完成度都非常高,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演繹的最好的花滑版《拉三》。
有些老冰迷能從一個運動員的節目看出他是否有冠軍相,而張玨的《拉三》,就是本屆冬奧最有“冠軍相”的節目,古典、優雅而不失奔放,架構嚴謹且情緒豐沛。
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張玨抬起左臂,他的手掌在空氣中一握,考斯騰緊貼他修長的手臂,顯現優美的肢體輪廓與肌肉線條,給人的感覺便是陽剛。
接著張玨便開始滑行。
他的滑行質量其實非常好,高出平均值的身高和體重讓他在滑行時習慣性地將體重壓在刃上,加上對小關節和腰、腹等肌肉的靈活運用,便形成了用刃深、滑速大的優勢。
順暢有力的滑行讓這個節目一開始便賞心悅目,而運動員本身更加高大的身形和其專心摳細節、摳情緒摳出來的陽剛演繹,則讓這個節目的味兒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