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辭又道:“此回我所製定的科目,皆與實務相係,或與軍謀相乾,又有哪些與論題所出的九經,《論語》和《孟子》扯上乾係的?”
就如製舉中的水利和農耕兩科,哪兒與九經、《論語》和《孟子》相乾了?
一昧按照舊製的話,那就意味著這人不但得一口氣交上五十篇,還需過看詳那關,才能赴試。
這樣如何能怪應舉者寥寥無幾,招募不得異才?
分明是門檻不但設得太高,還打一開始就設錯地方了。
所謂製舉,選拔的就該是貢舉難以收攏,或是詩賦策論等方麵才能不足,卻在某方麵有傲人天資,過人之能的特定人才。
還用常規條例進行篩選和拘束的話,選拔出的人才,自然會與貢舉所擇出的大幅重疊。
等同於從原本就有能耐在貢舉中取得優異名次的天縱奇才、或是極擅博聞強記者中,挑出寥寥無幾的幾位願拋棄進士出身意味的錦繡前程、而專研一項的。
又能有幾人?
趙禎聽到這裡,已被說服了大半。
唯有一點,讓他始終感到為難,卻不得不說道:“若不設門檻,應舉者過多,資曆良莠不齊,也難辦。”
陸辭早有準備,立馬抽出一疊文書,儘是關於他在知汾州時,所設的那八所學院的科設資料:“門檻自然得有。要麼是在此類院校中就讀超過三年,且在相關科目中,屢得上次或中上評級者,自動獲取應舉資格;要麼是曾在實際建設上有過突出或優異表現者;要麼是當地官員舉薦,且拿得出舉薦該人的恰當緣由或相關憑證……方可應考。”
這樣的篩選標準,自然離‘完美’還有老遠的距離,也不乏有心者能鑽的空子,但總比一昧地要求交五十篇策論,要來得合理多了。
真要說來,在‘看詳’這關要動手腳,可比讓地方官吏肯冒擔連帶職責的風險進行舉薦,要簡單得多。
趙禎越聽越覺可行,心情也愈發激蕩:“就如陸秘書監所言!隻是這些院校,各地好似還不曾有……”
陸辭就等著這話,立馬跟變戲法一樣拿出了提前備下的關於建立院校的花費、以及維持基本開銷所需要的官田大小、種子、或是其他副業的建議書:“臣雖不才,亦整理出一些經驗來,雖需因地製宜,但應可作參考。”
在陸辭看來,若真能讓出自這些官學、成績保持優秀的學子們擁有直接參加製舉的資格,從而有了為官的途徑的話,對雙方都會是一個良性循環。
製舉能得到穩定的人才供應,說不定就能與貢舉一樣,由‘不定時’轉為‘近定時’舉辦。
而類似官學的存在,也因生源和朝廷的看重,而得到了支持和維係。
再往深處想,若能讓望子成龍的平民百姓看到將郎君送到這類官學中,通過製舉也有希望得到錦繡前程,而不必一昧依靠貢舉,就能脫出僅為一方低微小吏的限製的話,那對‘偏科’的天才的抑製,可想而知地也能變弱不少了。
趙禎看著擺在眼前的那幾疊整合得井然有序的資料,心裡百感交集。
有震驚,有感動,有欽佩……一時間,竟都說不出話來。
他的小夫子,到底為這製舉的改動,花費了多少心思,又預先做了多少準備啊。
陸辭見趙禎麵色微動,以為還在猶豫,不禁意味深長道:“在‘看詳’這些資料時,需要的人馬將來自各部,可比隻靠兩省侍從,要來得專精仔細多了。”
當然是掌管各‘科’相關的事務的各部,更有資格言明人才優劣。
被損害利益的,是差使被奪的兩省侍從;而獲得新利益的,則是‘二十科’相關的各部人馬。
後者所代表的群體,顯然遠遠比前者來到龐大。
在得到新利益的是一個更大的團體時,小部分人的憎恨,就難翻出風浪了。
陸辭願意帶著一大群人喝湯,自己也將得到實惠——他推行此事要受的阻力會大為減少,被觸犯利益的兩省侍從,顯然也不敢輕舉妄動,以免犯了眾怒了。
趙禎好不容易平複心情,認真思忖許久,謹慎回道:“目前隻得汾州有此類官學。要在各地創辦,還得費上數月功夫才好,再等三年期滿……怎麼說也得等個四年,才能辦製舉。”
陸辭頷首:“不急。”
在這期間,也多的是事要做。
不論是出卷人,出卷範圍的選定,還是卷子的批閱,都還得花大量時間去商討,才能最後決定。
趙禎雖滿心躍躍欲試,也懂事地不勉強和催促。
他深知操之過急的結果,就隻剩將就了。
少年人現是躊躇滿誌的時候,當然不願講究。
於是趙禎輕輕地歎了口氣,唯有壓下這點失望之情,專心陸辭討論起建立院校的具體州府,當有哪些了。
陸辭對答如流的時候,心裡也暗暗地鬆了口氣。
……終於成功將‘剛出貢院、又遭鎖院’的麻煩推到幾年後了。
到那時候,他就有更大的把握說服小太子選個更合適的人選去履行這一職責,而不是隻逮著自己這一頭羊使勁兒薅。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