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辭問得突然, 狄青愣了愣,認真想了想, 才小心回道:“出人頭地,入仕為官。”
他的緊張神色,被陸辭當做是被問及未來誌向時少年郎常有的小靦腆,卻不知曉, 這份謹小慎微的來源,其實是對方怕這份答複會令自己失望的緣故。
陸辭莞爾一笑:“隨意聊聊,你莫要慌張。”
狄青乾巴巴道:“不, 不慌張。”
對他的這份此地無銀三百兩,陸辭饒有興味地挑了挑眉,倒是厚道地未去揭穿,而是繼續問道:“你日後是願從文,還是更願從武?”
狄青想也不想道:“從文。”
陸辭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追問:“為何想從文?”
若換成任意一個彆人,回答陸辭這一問時,定然都會大義凜然地拋出一番‘家國興亡、匹夫有責, 當以天下為己任’等冠冕堂皇的說辭來。
老實巴交的狄青,卻毫不猶豫地說了大實話:“公祖,柳兄,朱兄……皆從文。”
因此他最大的夢想, 就是也能考過貢舉,再順利得到一官半職,最好能留在京中, 如柳朱二人一般,一直同公祖在一起。
陸辭微愣。
狄青所給出的這個答案,的的確確是出乎他的意料了。
——沒想到還真是個黏人的小崽子。
他忍住想揉揉狄青腦袋的衝動,笑著問道:“若你不曾與我相識,又會如何打算?”
狄青微不可查地蹙了蹙眉。
他對‘不曾與公祖相識’這個假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排斥,甚至連眼前的美味菜肴,都變得寡淡無味了起來。
他抿了下唇,仔細思量片刻,坦誠道:“若無公祖,鄉中官學傾頹,而私塾要價高昂,家中隻供得起兄長一人念書……我應是會繼承家業,耕種捕獵。”
陸辭已懶得糾正他無意識下就總帶出來的‘公祖’稱謂,隻是順著他的話,略微想象了下小狸奴在山間靈活地竄來竄去,日日滿載而歸,又在田間勤勞耕種的模樣,不禁笑了:“萬幸將你帶了出來,不然讓你就此拘於鄉間,未免太過大材小用了。”
狄青臉上唰地一紅:“當、當不得公祖謬讚。”
陸辭見他反應有趣,索性慢悠悠地補了一句:“狄弟此言差矣,我可從不謬讚他人。”
狄青:“…………”
好整以暇地欣賞了一陣狄青這臉頰紅通通的,差點要埋首桌上,根本不敢與他對視的羞澀模樣,陸辭見好就收,正經道:“你年歲尚小,縱使不喜誦讀經義,練作策論,而更好舞刀弄槍,亦無可厚非。”
放在後世,狄青這歲數,也隻是小學剛剛畢業,正是心性不定,最為貪玩好動的時候。
哪怕狄青心性較為成熟,顯然也還不具備足夠的判斷力,對自己將來做出明確和靠譜的規劃。
更何況陸辭認為,自己將人從汾州老家帶出,背後可是狄父的萬分信任和殷殷期待。
單隻為這份監護職責,他肯定也要壓著狄青先老老實實念一陣書,等歲數長些,再做具體決定。
但陸辭同時也想到的是,若是狄青當真有從武的意向,觀其表現又的確有這方麵的不俗資質,那恐怕還得增加一些武藝和兵書的課程,以免荒廢了黃金時間。
陸辭細忖片刻,將建議梳理一番,才徐徐開口道:“大宋武官,出身不外乎兩種,一為行伍出身,二為恩蔭入仕。後者與你並無關聯,隻看行伍出身者,為禁軍軍人由諸班直而遷諸軍將校,憑借的標準,則是軍功和年資,拔優所看的,則是‘循謹能禦下者,武勇次之’,對兵書韜略並無要求,因此行伍出身的武官,大多不通文墨。”
狄青若有所思,不時點頭。
“我再同你說說武舉,”狄青聽得認真,也的的確確在思索著自己的話,陸辭自然願意再同他再多說一些:“鹹平三年,官家曾命二製、館職詳定武舉人入官資序故事,然最後皆議而未行,近來太子正忙於籌備製舉,怕是短期內都無暇顧及它,更遑論重開了。”
陸辭未言明的是,即使小太子躊躇滿誌,有意大刀闊斧地行動,礙於頂上還有官家看著,自己不過是擔了監國一職,也不好表現得太過心急。
“在製舉之中,有‘軍謀宏遠武藝絕倫’一科,意在選拔將才,具體章程還未定好,但你若存有意向,這應是近幾年來,最可行的出路了。”
說到這,陸辭見狄青已是兩眼蚊香,顯然快跟不上了,便笑著做了最後總結:“你要考慮具體走哪條路子,此時還為時尚早。不過就我認為,武舉和有關將校科的製舉重開雖是遲早的事,然今人重文雅而輕武節,戰時亦好以文製武,縱中了武舉,日後於升遷一途仍舊坎坷,與拔於行伍者幾近無異,莫太寄希望於它。若能有個貢舉出身,則大有不同,你且好好考慮。”
陸辭因接連主持貢舉解試、製舉定科等事宜,對被廢棄多時的武舉,也頗為了解。
將門子弟從恩蔭入仕,繼承父祖之業,所得武階最高為東頭供奉官,最低也為三班借職。而他們所需通過的出官考試,簡單得‘止令讀律,寫家狀’即可。
相比之下,武舉應試則要苛刻得多:先必須得保奏方得應舉,之後更需連過四試,囊括《武經七書》,《孫子》,《司馬法》等兵書,以及弓馬武藝才得中。
偏偏這般過關斬將,好不容易取得的授官規格,卻比恩蔭出身的要低上數階。
之後的注授差遣製度,也極不合理——按照文武雙全的標準選拔出的佼佼者,在一般情況下,卻隻安排到地方上從事巡檢、縣尉,甚至是掌管場務,稅收,冶鑄等事宜的監當官。如此長期遊離於軍隊之外,隻做些尋常小吏也可應對的俗務,又何談建立軍功,成為真正的將帥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