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1 / 2)

曹瑋被問得一怔。

半醉的眼裡如有一縷精光掠過, 他將已飲空了的酒盞緩緩放下,大方地笑著承認了:“據我看來,的確是這麼回事。”

陸辭聽他在肯定了自己猜測後,就一心繼續飲酒,再無下文,也不急著追問。

大宋雖以武官守邊, 卻讓文臣掌兵掌權, 弊病必不可免。

縱觀偌大朝野, 在那些個忙著勾心鬥角,琢磨前程, 計算得失的文人之中, 又有幾個脾性悍勇, 渾不懼死的?

當年若不是出了寇準這麼個‘奇葩’, 非逼著趙恒去前線, 那恐怕包括王欽若在內的大半朝臣,都已雙股戰戰地催著皇帝南遷了,又何來的檀淵之盟。

曹瑋雖對陸辭印象頗佳,但好歹摸爬打滾多年,對汴京官場了解頗深。

那能在那攤深不可測的渾水之中一直如魚得水, 屢得擢升, 近來才因不知什麼緣故惹惱官家被外派的這位陸三元, 又怎麼可能是不懼拿身家性命冒險的剛猛人?

曹瑋雖已半醺,腦子卻還算清醒,在不接著回答的當頭, 他邊繼續灌自己酒,邊不忘琢磨陸辭發問的真實用意。

半晌,他就得出明確結論了。

——定是這位新知州憑著心思細膩和腦子靈活,一瞧出他花公使錢來犒勞軍士後,頭個懷疑起外敵的動向,從而擔心起接下來這三年任期中,秦州是否能維持安穩的局勢了。

對這無可厚非的自保念頭,曹瑋在了悟出後,卻未有絲毫惱意。

倒是陸辭能憑他三言兩語,就敏銳察覺出軍向這點,讓他很是意外。

曹瑋打了個哈哈,自認心已如明鏡一般,善意地在陸辭肩上拍了一拍,認真保證道:“城中有我親手操練出的這六千重軍鎮守,雖說大仗打不動,但隻要敵軍不過兩萬,那固守城中,安心守至援軍抵達,卻是不難的。你且安心罷!”

陸辭莞爾一笑,並未像他預料的那般露出安心的神色來:“李德明自其父李繼遷死後,就一直蟄伏起來,隻敢憑厚顏無恥,三番四次試探大宋底線,但真正出兵攻宋的膽子,怕還是沒有的。”

曹瑋不置可否,飲酒的動作,卻不知不覺地停頓了。

陸辭慢悠悠地繼續道:“最有可能行戲虎之舉的,應是那位上躥下跳不停的李姓蕃僧,對不對?”

曹瑋剛將酒盞緩緩端起,聞言又猛然放下,扭頭看向陸辭,眼底倏然迸發出一抹隱忍多日的激動來:“……朝中也看出來了?”

莫不是正因如此,才派出這一直被皇家父子當寶貝疙瘩似的陸三元來這窮鄉僻壤,隻為給朝中探清楚情況?

然而看透他想法的陸辭,卻果斷地搖了搖頭。

不管朝中是否有人看出了吐蕃的蠢蠢欲動,但在吐蕃大軍未真正犯到邊來前,朝廷都絕無可能同意曹瑋最為渴望的增兵的要求的。

原因正如曹瑋方才所寬慰他的那般,有這訓練有素的六千守軍在,隻要麵對的不是超出三倍人數的敵軍,那想要固守至周邊州軍發兵增援到來,甚至無需任何軍略,都算是綽綽有餘。

而不論是吐蕃還是黨項,要想一口氣動用超出兩萬的兵馬的話,都談不上輕鬆。

哪怕還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一旦調多了兵士,招惹上大宋後,還得麵對腹背受敵,遭其他勢力趁虛而入的窘境。

這樣高風險、低回報的買賣,但凡是腦子清醒些的人,應都不會樂意去做的。

不僅是吐蕃犯邊的可能性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對於靠手中兵權奪得天下的趙家人而言,比起外敵,最需要堤防的,還是自己人。

——尤其是有能耐走他們老路的,那些腹藏兵法、戰功顯赫、還可能因此掌有兵權的鎮邊大將。

相當了解趙恒作風的陸辭,還不厚道地想,要是曹瑋當真提出這要求的話,怕是就能擔心他‘居心叵測、有擁兵自重之嫌’的官家,提前滿足調回京中的願望了。

見陸辭毫不猶豫地否認了自己心中剛剛燃起的希冀,曹瑋麵上頓時難掩失望。

“也是。”

他長歎數聲,苦笑著搖了搖頭,就心灰意懶地不再開口了。

風起雲湧,單他一個渾身新傷疊舊傷的老將操這心,又能頂什麼用呢?

唯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

陸辭在通過曹瑋的反應,確定了來時的推測後,心情也不輕鬆。

比起單純對軍機敏銳、才早早防備起來的曹瑋,消息要靈通不少的陸辭顯然知道得更多。

於是也就更加清楚,擺在自己麵前的不但是個被掏空了錢的爛攤子,還是顆隨時可能爆炸的□□。

吐蕃如今的讚普欺南淩溫,不過是被李立遵和溫逋奇聯手推舉上去的傀儡。在順理成章地成為論逋後,李立遵的野心卻未得到滿足,而是與昔日的同盟溫逋奇爭奪起權勢來。

然而二人的威望和權力不相上下,要想徹底壓倒一方,絕非易事。

隻是在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大宋蝗災爆發,這本來影響不到吐蕃禍事,卻因陸辭的神來一筆,在大宋境內沒爆發上多久,就引到臨近的吐蕃、黨項、遼等地方去了。

蝗災的肆虐,瞬間讓吐蕃境內寸草不生,百姓叫苦不迭,兩派之間的殊死鬥爭,也不得不因這場莫名其妙的天災而中斷。

等到好不容易恢複一些元氣了,李立遵就按捺不住,於去年年底重新有了動作。

他堪稱異想天開地派人前來大宋,討要讚普的封號,而作為交換條件,是他替大宋出兵討伐黨項李德明。

當時的趙恒正與太子趙禎拉鋸著,碰巧商議此事時,上朝的正是這位好求神拜佛的官家,自是想也不想地拒絕了。

更何況,自從最能興風作浪的李繼遷死後,李德明就俯首稱臣,表麵上成了乖順的孫子,何需找他麻煩?

且不說這有損大宋仁愛的名聲,哪怕真讓吐蕃討伐成了,吞並這麼一股勢力後,得到壯大的也是吐蕃,而與被頂了名義的大宋毫無關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