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廷獲知這場保安攻防戰的最終結果時,無論是長達數日的漫天廝殺、刀光劍影、或是馬嘶哀淒、腥風血雨,以及成為無數人夢魘的活剮遼兵的場景……
都隻在簡練筆鋒下,無聲地凝成了短短二行字。
“遼人先寇保安軍,鈴轄狄青擊敗之”
“夏人複寇保安軍,鈴轄狄青擊走之”
關於反攻戰的統計,也隻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兵數與時長,平實文字掩下數不勝數的驚濤駭浪。
“本部都部署狄青集兵馬一萬七千,強攻夏寨,曆時五日,斬首、捕俘萬有餘。俘獲馬、牛、養……器物數以萬計。收其帳二千三百,生口一千二百,查獲遼夏勾結文書一箱……”
狄青深知自己活剮遼兵之事,若此時傳回京中,定然要掀起無儘的口誅筆伐。
然而麵對如此可恨的夏兵,加之戰況危急,哪怕重來一次,他亦將同樣出事。
隻是他雖不在乎自己頭上添個殘忍弑殺的名聲,關鍵在於那些京官吵著吵著,卻能做出枉顧戰機、非將他召回京師,費唇舌做那無謂的解釋。
而他此時肩負重任,哪有功夫同那些不知戰爭殘酷的富貴京官耍嘴皮子?
剛巧在斬殺賀真,奪下其寨後,在其中查出遼夏兩國互通的書信一箱,亦可作為鐵證,送回京中由他們吵去。
至於那親眼目睹他活剮同袍、被嚇得魂飛魄散的數十遼俘,便先關押在保安寨中。
等他把仗徹底打完了,再回京坦白一切,接受清算。
不僅是狄青這處連傳捷報,被蕭宗餘視作洗涮初戰即敗的屈辱的承平砦,也很快傳出了令宋廷上下振奮的好消息。
原來那日蕭宗餘調轉馬頭後,未遊離太久,便選擇了較保安軍隻稍大一些、守將卻默默無聞的承平砦‘碰運氣’。
在初戰失利後,哪怕對上這枚比較好捏的軟柿子,蕭宗餘也是做足了準備:先就地紮營,蓄精養銳一日,將負傷的兵士們替換下來,直接派上去最精銳的本部人馬,且一口氣便差出高達五千人。
據他了解,承平砦的正常守備力量不過三千,且寨壘不比城池防禦精悍,根本經不起軍陣的強硬衝擊,便將潰於眼前。
蕭宗餘卻做夢也沒想到,他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在這萬全準備後,他驅兵逼近承平砦,就在寨門儘在咫尺時,本該在鐵蹄下瑟瑟發抖的宋兵,竟跟之前由銅麵宋將所率領的那一支怪旅般,主動開啟寨門,如狼似虎地紛紛衝出,悍不懼死地與他們展開了直麵血拚!
這似曾相識的一幕,叫經曆過保安一戰的這支遼軍心裡一下犯了怵。
尤其見宋軍士氣如虹,初打照麵就敢與他們野戰較量,好似早有防備般充滿底氣,更叫他們心中充滿猶疑。
這一猶疑,士氣便泄了。
犯怵的不隻是遼兵,主帥蕭宗餘更是心裡瘋狂打鼓。
初戰失敗,還能歸罪於黨項情報錯誤;若再戰失利,那他一個領兵無能的帽子,就死扣著去不掉了!
隻是讓他立馬撤軍,又顯得他是怕了宋軍一般,大墮一度在草原馳騁、無往不利的遼軍威風。
就因他不甘心下的一點遲疑,被一個個奮不顧死、衝他們喊打喊殺的宋兵所震到的遼軍前鋒,眨眼功夫已然負傷,先吃個大虧了。
“先回撤!”
蕭宗餘心神不寧,始終難忘不久前的保安大敗,總覺其中有詐,隻有強壓下萬千不甘,讓遼軍回縮,觀察眼前形勢後,再從長計議。
遼軍撇下傷兵,如潮水般往回退去,然而位於承平砦前的這支意氣風發的宋軍,卻未回砦中,而是在一身著鮮亮戎裝的大將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排起了軍列,隨時準備迎接遼兵卷土重來。
但凡蕭宗餘對他素瞧不起的宋將肯多些了解,初回便不會小覷了狄青,這回,也應能輕鬆認出那員反打了他個措手不及的宋將的身份。
與僅是紮露頭角的狄青不同,此人為曾經的殿前司指揮使、左班都虞侯,如今的儀州刺史、鄜延路兵馬鈐轄……
為一員膽識兼具、穩打穩紮地憑軍功晉升的禁軍悍將,許懷德。
承平砦並非許懷德的守地,偏偏蕭宗餘‘鴻運當頭’,挑起戰事的時機選得不早不晚,正趕上許懷德巡哨至此,登時成了叫蕭宗餘碰個頭破血流的鐵板一塊。
在初試不成、回撤些許後,蕭宗餘親自趕赴高地,俯瞰宋營,也親眼確認了承平砦守備薄弱,不過他們兵員的八分之一。
憑那脆弱柵欄,和那少得可憐的守兵,竟就將他唬住了!
蕭宗餘先是惱羞成怒,再是信心倍增。
他充分汲取之前教訓,即使勝券在握,也未曾掉以輕心,而是一邊緩緩派兵壓陣,一邊派人前去叫罵,擾亂宋軍軍心。
隻是許懷德治軍之嚴整有力,遠超他的想象。
一晃眼三日過去,這小小的承平砦就似一塊堅硬無比的頑石,憑那少得可憐的兵員固守著,卻與蕭宗餘的二萬多員強騎戰得有來有回,雙方具是傷亡慘重,短期內顯不出能分勝負的任何跡象。
蕭宗餘心急如焚。
他心知時間拖得越久,於遠征作戰、補給艱難的遼軍而言便越不利,且宋軍此處雖是守備較為薄弱的寨守,馳援不便,但倘若拖上個十天半月,那大宋的援兵再慢也該到了,屆時他便更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情況危急,他縱是千般百般的不情願,也不得不低下高傲頭顱,派人快馬加鞭,朝賀真送去求援的信號。
蕭宗餘做夢也不會想到,這時的賀真已然命歸黃泉,夏寨也已暗中改換了旗守,他派去求援的騎兵,便成了一尾自投羅網的蠢魚。
五日後,戰況僵持、等待支援的宋夏兩方,終於盼來了打著‘保安山穀夏寨’旗號的援兵……
比起保安軍那通篇平鋪直敘、簡明扼要的戰況,承平砦一戰更顯跌宕起伏,山重水複,屢屢逆轉,結局的大聲,更是無比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