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樁被人精心謀劃的‘通奸案’,經包拯妙計裁斷,最終轉化成了用心險惡的誹謗案。
對為求輕判、而胡亂攀誣朝廷重臣的王氏進行重判後,趙禎陸續又委派數位為人忠直的臣子,與包拯一同,對那名若隱若現的幕後主使開始盤根究底。
於陸辭的影響,則是在‘通奸’一案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起,就已消弭於無形了。
直至這場風波平息,遠在延州的陸辭仍是不得而知——他的知心友人們默契地將此事瞞了下來,留待前線事畢,再做趣聞談起。
陸辭也無暇與京中好友鴻雁傳書,互訴雅趣:自鄭戩卸任後,朝中並未任命旁人接替,而索性將空置的職事一分為三,分彆由在關中平叛中立下大功的王韶、臨路那表現出彩的招撫使陸辭、以及劉平兼領了。
本就為本路軍務忙得不可開交的他,這下更是□□乏術。
在這場緊鑼密鼓的漫長拉鋸中,時光飛快流逝。
對身涉其中的將官們而言,似是晃眼功夫,而對供給軍需愈發感到力不從心的尋常百姓和國庫而言,則顯得無比漫長。
距宋蕃盟軍對夏遼發起戰事的那日,竟已過去兩年之久了。
而宋人之所以還未叫停,仍在支持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東西線齊頭並進,接連不斷地迎來大捷。
李元昊固然狂傲,然他確具梟雄之資。
在以聲名狼藉的方式登上王位後,他不慌不忙,一方麵與遼國聯姻、積極修好,一方麵則以強硬姿態對相對好欺的吐蕃與大宋。
在他的強勢號召下,夏國幾稱得上是全民皆兵,兵力最盛時,竟可聚起四十萬部曲。
在李元昊的設想中,這當是一支無往不利,所向披靡的雄兵。
隻可惜事實卻讓人灰心沮喪:初迎唃廝囉的吐蕃,遠比他所想象的要強大的多,蓄勢已久的猛攻非但未能將其一舉擊潰,還讓他顏麵大失,損兵折將地逃了回來。
最叫他感到難以置信的是,素來軟弱求和的宋人,竟會與吐蕃合盟,主動向他開戰!
正因這徹底超出他預想的一步棋,讓他完全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不得不舉國之力,在遼人的支援下,倉促應戰。
這支宋夏盟軍,也極難對付。
在宋軍由那隻會吊書袋的範雍老兒所領、盟軍主要依靠唃廝囉時,他尚且能應付得來,與其打個有來有往。
然而在宋廷猛然睡醒,把那久經沙場、功勳滿身的老將曹瑋調來後,局勢就此突變,完全朝敵軍倒去了。
哪怕李元昊仍在抵死頑抗,心裡也很清楚,夏國打突襲戰姑且能靠勇猛有些勝算,但在據險而守時,比拚的就是國力的消耗。
夏國的國庫裡,絕大多數是由他父王向宋庭卑躬屈膝、或是派人扮作馬賊、劫掠境外商旅得來的。
連多時處於分裂的混亂狀態的吐蕃都抵不過,更何況是要與以富庶聞名的大宋比?
早在半年之前,夏國國庫就已耗空,如今是靠著契丹的支援,他才有著一拚之力。
但夏人也清楚,這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耶律隆緒絕非濫發善心的好嶽父。這筆賬若不能及時讓其連本帶利的收回,作為女婿目前最依靠的盟友,他怕是早想著翻臉無情,改從債主身上討要回來了。
遼主甚至都無需多做什麼:一等與宋蕃二方談妥‘和議’,隻消驟然切斷對他的援助,便已足夠致命。
李元昊也曾暗中向宋蕃派去使者,願稱臣納貢,來換取對方退兵。
但不管是對他曾經的趁虛而入恨極了的唃廝囉,還是洞察夏人祖祖輩輩最為鐘愛的詐降一招的曹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反唇相譏,根本不予以他談判議和的機會。
不僅如此,他們由此推斷出他已是強弩之末、勝利在即,更是讓盟軍完全采取攻勢,放棄原先的那一點保留,向城池發起更強勁有力的攻勢。
哪怕有國主李元昊親自坐鎮、聚集了夏軍精銳部曲的西線,終是支撐不住,連連敗退。
位處邊境、也是戰事最前線的仁多泉城,早在一年前就已落入敵軍手中。而宋蕃盟軍未曾滿足戰果,而是繼續朝北大刀闊斧地挺進:接著淪陷的,是東側的骨龍城、卓囉等城;在艱難地又支撐了大半年後,傷痕累累的西涼城牆轟然倒下,也叫宋蕃攻下。
西涼城甫一拿下,不僅是西線士氣大振,東線亦是振奮鼓舞。
由狄青親領的東線將官,也在這兩年建下傲人戰績:起初還較為保守,隻在保安軍駐守一帶活動,逐步攻下洪、宥、龍三州後,陸辭果斷將張亢、種世衡也派出,再從臨路調來楊文廣守城。
隨著將官增多,可率領的兵數也隨著上漲,在麾下將士多達二萬五千人後,狄青不再滿足於這邊境三城,而是在夏、銀二州也攻下後,雄赳赳地越過橫山,士氣高漲地朝著西側的鹽州挺進。
鹽州再往西北行兩天兩夜,就是曾為宋城、卻淪入夏軍之手多年的那座靈州城了;倘若能拿下靈州城,意義遠不止是收複故土的詩人情懷,更有著能猛攻興慶城,最後與西線會師的實際軍事意義。
對密切關注戰況的宋廷而言,東線的亮眼表現,實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原以為隻能起到擾亂、牽製作用的東兵,在最初的大放異彩後,並未像是一些人所惡意揣測的曇花一現,而是一路進展順利,氣勢絲毫不比曹瑋的西軍遜色。
作為二路招撫使的陸辭,雖不似狄青那般身為文官還親自上陣帶兵殺敵,可他所發揮的作用,卻是所有人都清楚的緊要。
戰線一旦拉長,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兩方麵:一者為君王對單獨領兵在外的將領的信任不褪,二則是要確保糧運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