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說完一億美金的特效投入後,徐嘉就接著道:“這筆資金雖說是要用在好萊塢特效公司上,但我會把你們也給加進去,挑不起大梁沒關係,我們去學習,去吸取他們的電影工業經驗,這才是我注重的地方。”
單論怪物片這個類型,好萊塢的製作方法的確比華夏要先進得多。
一個國家的電影行業想要站起來,就不能一味地專注於劇情片。
看看好萊塢是如何橫掃全球電影市場,得到這個世界大多數觀眾認可的,最早開路的就是所謂沒有內涵的爆米花片。
人家講究的就是一個爽,讓你從感觀上受到刺激,將娛樂做到了極致化。
華夏千禧年時,也有這個大片夢。
彼時,《英雄》《無極》等投資上億的大片紛紛上馬,連馮褲子都不甘落後,來了部《夜宴》。
要知道,當時內地電影市場,能破億就算是牛嗶到爆。
所以也隻能對準海外市場,才有可能收回成本。
這也是為何,許多國內觀眾回過頭來,看這些個電影,覺得彆扭的原因。
人家受眾群體壓根就不是你,你能不覺得彆扭嘛。
試圖用西方價值觀去灌輸東方文化內核,那就隻會創造一個四不像來。
以徐嘉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是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在裡麵,可也不得不說,當年的大片計劃,也為國產電影商業化打下了不小的基礎。
而徐嘉現在要做的,就是從硬件上,至少追上好萊塢的步伐。
餃子和李騫聽到徐嘉的規劃時,心臟都停滯了一瞬。
這意味著,一億美金的蛋糕,也有他們的一份,哪怕隻是一小份,也足以讓部門有長足的進步和蛻變了。
“隻要徐總給我這個機會,我豁了這條命,也保證完成任務!”
李騫激動得眼眶通紅,他作為國內特效師中的領軍人物,何嘗不想追趕好萊塢的腳步?
但凡事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尤其是特效這方麵。
國內影視劇基本上都是五毛特效,彆說技術上進步,不退步就不錯了,稍微有點追求的,單子都給到海外特效公司。
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沒有單子就無法投入資金升級技術,沒有技術就沒辦法接到優質的訂單。
眼下,徐嘉不遺餘力的扶持,有打破這個循環的趨勢。
這如何不令李騫激動難耐,隻因他看到了華夏特效行業崛起的希望!
“你的命,你自己好好留著,我要的是你這份信心和勇氣,就足夠了。”
徐嘉語氣感慨,拍了拍李騫的肩膀,“資金和項目的扶持,我能給你們的,儘量都給你們了,能不能借此機會進步,就看你們自己的了。”
哪怕起步慢了,也比原地踏步強。
好飯不怕晚,起碼徐嘉要把種子給播撒下去,這才有結果的希望。
……
第二天。
徐嘉獨自一人回了京城。
楊蜜留在了魔都,她要抓緊配合《吐槽大會》錄製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