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爺聽說嘉行打算衝獎,本來也要來的。
不過聽到是個高麗片,就沒再提過這一茬。
徐嘉還得專門給人打一電話解釋,不然你小子賺著國內市場的錢,去投資海外電影,幫助人家衝獎,這算怎麼回事?
吃裡扒外啊。
“三爺,您忙著麼?方便說話不。”
“沒忙,有事你說。”
“這不是跟您解釋一下《寄生蟲》的事情嘛,這片子是我們在跟華納談判《巨齒鯊》的時候,跟海外公司談引進引出才收到的,我看這片子挺有意思,主要是適合衝獎,就給收下來了。”
徐嘉頓了頓,說道:“倒不是說不投資咱們本土電影,是我覺得咱們就是從這個路子出來的,好不容易市場發展起來,更應該去做電影工業化,而不是沿著老路子。”
“另外呢,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不是也更好熟悉一下衝獎運作,後麵再做自己電影時不就更得心應手了。”
真不是徐嘉麵對官方就卑躬屈膝,換作其他人他鳥都不鳥。
但三爺不同,說實話幫了自己不少次,還都是無償的,這麼一個默默扶持著自己的長輩,他如何忍心令對方失望。
至於對方信不信自己的說辭,那他就管不著了。
隻能說做到自己該做的。
韓三平沉默良久,才緩緩道:“我不是不願意你們投資海外電影,隻是不想你走了以前的老路子,論人文,我們上下五千年,隨便拉出來一段那足夠鑽研的了,但電影工業化和商業化,是我們最大的短板。”
“當初我力排眾議開啟大片計劃,哪怕在那個時代,顯得麵子工程,遭人訛病,我也絲毫不後悔,因為這是必經的路線,早走晚走都要走,我寧願早點去做,為後輩們增長教訓和經驗,也不願什麼都不做。”
“得獎固然是好事,可是跟電影市場的繁榮比起來,什麼都不是,隻有市場本身有了活力,這個領域才能繁榮下去,而不是畸形的靠補貼和扶持,說句難聽的,在我眼裡,一百個獎項完全比不上一個億的票房。”
獎項這塊,當年老謀子,陳凱哥等等哪個不是國際上享譽盛名,戛納、柏林等電影節的常客。
但電影行業好轉了麼?
其實並沒有,電影行業的好轉恰恰是在國力複蘇,和好萊塢大片進入後。
因為好萊塢大片能吸引觀眾花錢走進電影院,電影院才有資金更換好的設備,提高觀影體驗,相對應逼迫製作方提高電影的質量。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不是一直追究於電影的深度,那隻會脫離大眾。
就跟彎彎電影似的,由於導演們魔怔般地陷入了拍文藝片的想法,以至於彎彎的商業片大受打擊。
到了最後,彎彎除卻半死不活的文藝片院線外,本土的電影產業被打擊得一蹶不振。
隻能靠引進海外電影來吸引觀眾,何其悲哀。
說到底,這就是造不如買的後果。
“這些我都明白,《巨齒鯊》《流浪地球》《魔童降世》《捉妖記》等等這些項目都是在向電影工業方麵靠,不過您是知道的,這方麵我們畢竟起步晚,還需要學習和時間。”
“獎項這塊,算是附屬品,能兩手抓兩手硬的話更好,再不濟做個補充,製作重心方麵我心裡是有數的。”
徐嘉耐著性子陪韓三平聊著,完全就將對方當成自己親近的長輩。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能享受到眼下這麼好的華夏電影市場,脫離不開三爺這個挖井人的功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