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動作片(2 / 2)

包括張國師,也是一部又一部高投資喂出來的,而當時齊名的陳導,就因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而掉了隊。

後來的馮褲子跟著拍《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規模沒有前二者大,但好歹也是拿錢給練出手了,再後麵一部《1942》給他打回原形,再也不敢拍大片了。

就算是名導,拍大片失敗,也傷不起啊。

“少來,拍個電影彆整得那麼悲壯,不知道的以為你乾什麼大事呢。”

徐嘉作為反矯情達人,壓根不打算來煽情這一套,既然公司要向正規軍轉化,他就不可能再出現導演中心製,“這個項目不是你一個人的工作,說難聽點,導演就是一工具人,所有工作人員都是一顆螺絲釘,不用把責任給扛在自己肩膀上,乾好自己份內的活兒,若是項目失敗,也怨不到你們頭上。”

“把你們三個喊過來,就是希望你們能各取所長,這部電影我打算以也門撤僑為原型來改編,講得是國家力量和家國情懷,要表現出來的是集體主義的勝利,所以拍攝也要團結取得勝利。”

讓名導來拍攝體現集體主義精神,本來就是最大的諷刺。

以名導為核心的劇組,不就是個人主義為核心,人家就覺得自己牛嗶,怎麼可能拍出來集體主義?

而國產軍事動作片對國人的吸引點,往往不在於特效、劇情、明星,而在有彆於好萊塢的集體主義精神。

這種精神是外人很難理解,卻非常能夠戳到國人點的。

包括《流浪地球》,同樣講究得是集體主義,全球各方人士為了拯救人類,沒有所謂的英雄站出來力挽狂瀾。

所以國內市場火熱,海外市場遇冷也是正常。

原本文木野對於電影還有幾分不自信,可聽到徐嘉點出來的核心後,眼神頓時明亮了起來:“我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拍了,咱們不是沒有過這種形式的電影,以前六七十年代,《大決戰》《高山下的花環》等等,都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群像戲。”

說是開創,實際上是畫了個圓,又給繞回來了。

連帶著郭凡也大受啟發,猛地一砸手:“您這道理怎麼不早說,唉,可惜了,我拍了那麼多鏡頭想改都沒辦法改,不過後麵還可以變動下。”

說著,他就想走人,去更改自己後續的拍攝計劃。

這哪成,徐嘉將其給喊住,對三人道:“叫你們三個來,除了立項外,是打算先定下主演陣容,都送到海軍那邊訓練去,時間緊任務重,這會兒挑好立馬就得送過去。”

沒辦法,十月一就要見成片,他沒時間去慢慢給那些演員調整,隻能速成培訓一下。

“這種軍事動作片,肯定是男人戲。”

文木野說完就意識到自己說了句廢話,連忙找補道:“但是晶哥這種個人特色鮮明的演員最好還是彆用,客串還成,不然觀眾看到他這張臉就想到戰狼,容易出戲。”

很多好演員為什麼不愛上綜藝,那就是怕自己的印象被觀眾給固定住。

《跑男》裡的那一批主咖,鄧朝、李辰、鄭凱、陳賀都是專業演員出身,現在要不然就是轉型綜藝咖,要不然就隻能在喜劇打混,但凡想演正劇,都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

當然,不能說他們不行,掙錢嘛,不寒磣。

可比起那些從來不上綜藝的演員,顯然後者更值得影迷們信任。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