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能比中的原因是匹配問題,那自己的特征點做的再好也沒用。
如果指紋的殘缺度過高,那彆人無法比中,自己很可能也無法比中。
正因為如此,有指紋專家就提出了指紋會戰中的策略是“清晰的不做,太模糊的不做,不輕不重試一試”。
聽起來很簡單的,好像是自己打轉兒的策略,但仔細琢磨,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策略。
在這種場合,遇到太清晰的指紋,其實是沒有做的價值的。太模糊的指紋,也是如此。
隻有不輕不重的指紋,是眾多指紋專家工作的重點。但是,想想這麼多的指紋專家,都盯著這些不輕不重的指紋,那重點也就變成了難點。
江遠能處理較為模糊的影像的技能,也因此就變的獨樹一幟了。
回到辦公室,江遠的電腦已停止了嘶吼,風扇有氣無力的轉動著,像是剛剛接待了一群人的特殊交易員,隻是為了證明自己還能喘氣,而努力的呼吸著,同時,因為剛才的工作而結出的累累碩果,又讓它驕傲不已。
江遠看向屏幕上的指紋圖像,足以辨認的溝塹已多了不少。
江遠滿意的點點頭,圖像不怕糊,就怕沒得像素,全得填充,那在刑科影像中,就顯得真假難辨了。
糊鍋底式的圖像反而簡單,把該處理能處理的像素處理一下,剩下的全是能用的。
江遠儘量選擇較為準確的圖像部分做支撐,再做特征點,然後再跑軟件。
第一次,100枚指紋,未比中。
第二次,江遠重新選擇了特征點,重新刷了200枚的指紋出來,看到第47枚的時候,就找到了一枚相似的指紋。
相似而不是相同,是因為兩枚指紋都經過了處理,特征點吻合的地方並不多。
但這種情況,在疑難指紋中是最常見的。
還是一樣的原因,要是特征點能夠輕易吻合,何至於送到省廳,進到指紋會戰中來。
在這裡,計算機的自動化判斷,反而是退居二線了。
指紋專家們的核心競爭力,永遠是人類的判斷。
現在的指紋自動識彆係統,歸根結底是一種數值係統,它做的不是圖像判斷,而是通過對圖像賦值,來做數值評判。
直白的講,指紋自動識彆係統,識彆的就是端點和分叉點,它對大多數的特征點分辨都有效,但某些傳統的特征點,比如小點、小勾、小叉、小橋、小眼、虛線等等,自動識彆係統是沒分辨力的。
另外,如紋線的流向,或者紋型這種,說都不是太說得明白的東西,指紋自動識彆係統就更不行了。
在指紋會戰這種環境下,江遠更不用糾結於計算機的特征點,就按照傳統的青島式單指指紋分析法,做了標注,再右鍵一點,選擇了“認定同一”。
叮咚。
辦公室裡,又齊齊響起了新消息的提示聲。
身邊的李澤民下意識的看向了旁邊的江遠,就見江遠正在緩緩的拆開一盒新的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