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人都很忙,除了客棧這邊,還有一群雞鴨和豬羊要管。
葉媽媽這邊沒有什麼親戚,葉爸爸那邊親戚也薄弱,不過至少大哥大嫂帶著小兒子都能來幫忙。
以前山裡沒有通路,大家都窮,四散了去各處打工養家糊口。後來修了路,葉家砸上所有身家和葉逢河退伍的錢做了客棧,老兩口商量了半天,把在外麵打工的大哥大嫂喊了回來。
葉家大哥葉興國快六十了,大嫂龐娟也五十多,不過因為大家可能都是山民的原因,身體仍舊十分健康硬朗。被太陽曬黑的麵龐透著一股子山裡人的憨厚。
葉興國家三個孩子,大兒子葉逢山是個公務員,鐵飯碗。三年前娶了縣城裡一名小學老師,隔年就生了個娃,如今住在離山裡兩百多公裡的一個縣城裡麵,一年到頭不怎麼回一次山上。大閨女葉黃鶯大學畢業之後留在大城市打拚,好歹也算是個白領。但是工作了就不跟平時那樣自由,隻有放長假才能回來一次。小兒子葉逢林學習不咋好,高中畢業之後就沒在上學,一直跟著葉興國夫妻倆跟外麵打工。
不打工不行,雖然山裡的產出確實能賣點兒錢,但是那也都是季節性的,他們老兩口折騰不了多少。算上小兒子,三個人每個月能掙小一萬塊,算是不錯的收入了。這些錢除了自家花銷,還要給大兒子那邊一些,用來給大孫子買吃的用的。大閨女那邊也要給點兒,畢竟一個女孩子在外打拚不容易,能吃點好的就多吃點好的。
剩下的錢還要攢著,留著給學曆不咋樣的小兒子娶媳婦。
在這些山民心裡,能考上大學去大城市的或者當公務員的,那都是了不起的人才。可是外麵大城市到處都是了不起的人,自家這個也不算顯眼。小兒子沒有上大學似乎就有些低人一等,打工都找不到錢多的,所以老兩口就更上心了。
不過在外打工就是不入家裡好,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所以聽到葉興揚打電話說讓他們回來幫忙養豬,便都答應了下來。
山多地就多,葉家圈了兩片林子,一片用來養豬,一片圍起來養雞。山裡的家畜大多都是散養,白天放出去,晚上自己就能回窩。林子旁邊蓋了兩件半的石頭屋子算是葉大哥老兩口加小兒子的“工房”了。
回山裡工資沒有外麵多,一人兩千五。但是吃穿用度不怎麼花錢,工資基本上都能存起來。
大哥養豬,大嫂養雞,小兒子放羊放鴨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到也不是那麼累。
葉逢河每天都去轉悠一圈,主要是給這些家畜喝些靈泉水,讓它們的肉質更加美味一些,這樣才能賣上好價錢。
葉家人都不太愛說話,隻知道悶頭乾活。
龐娟正在院子裡給雞準備混合的糧食飼料,遠遠的看見葉逢河過來,笑著打了聲招呼。
“大媽,忙著呢?我大爹呢?”葉逢河踢踏著一雙盜版洞洞鞋,很快就走到了近前。
這邊稱呼父親的哥哥嫂子叫大爹大媽。
“挖菌子和筍去了,曬一些。”龐娟帶著鬥笠,背後披著棕櫚樹皮做的蓑衣,拄著鐵鍬笑眯眯的看著葉逢河。
“多曬點兒,冬天燉肉吃。我家曬不住,曬完了就被人都買走了。”葉逢河走到豬圈前麵,看著裡麵的十多頭小豬崽子。
散養的豬出欄時間長,基本上都要養滿一年。因為已經不講究什麼冬天殺豬吃,所以豬崽子什麼時候都能抱。這十幾頭豬仔是自家三頭英雄老母豬生的,一個個活蹦亂跳,吃的肚皮溜圓,再從圈裡養上一個月就能放出去漫山遍野跑了。
龐娟笑著嗯了聲。
雖然他們工資隻有兩千五,但是平時曬得筍乾菌子都能拿到葉逢河那邊去賣給遊客,這個錢賺了就是自己的了。
葉家倆兄弟的山是挨著的,隻不過葉家大哥的少,葉爸爸的多,所以山上的產出除了賣給程家的,其他零碎銷售就是誰弄好了賣掉錢歸誰。
所以這麼一算,一個月賺的也不少了。
給豬仔倒了水,葉逢河又幫著大媽弄好了雞飼料。
平時大白天雞和豬都放出去在山裡找吃的,傍晚的時候回來加一頓糧食飼料,這樣養雖然費錢,可是架不住賣的價格高,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下午的時候,葉興國挖了一簍子的菌子竹筍回來了,把簍子遞給龐娟之後,他接過侄子遞過來的煙點了,抬手指了指山說:“上次挑了一百個雞蛋,正在抱著。等出來了再挑一百個,雞養的快,不用著急。”
“忙不過來咱再找人。”葉逢河跟大爹一起蹲在一塊石頭上,眺望著遠處青翠的山。
葉興國笑著咳嗽了兩聲,“忙得過來,這才多點活。你大爹我雖然歲數比你大,可是要論這身子骨,比你可強多了。”
山裡人身體都好,以前沒修路,平日裡走個親戚抬腳就是三十多裡路,來回七十裡,一天輕鬆打個來回。那些老頭老太太爬山挖筍摘菌子野果的身姿,可比那些城裡小年輕矯健多了。
葉逢海曾經跟葉逢河說過一件有趣兒的事,哥倆都把這件事兒當笑話。
頭幾個月,山裡來了七八個小年輕,說是健身俱樂部的。開始兩天,小夥子大閨女荷爾蒙恨不得爆表,成天上躥下跳展示自己優美的身姿和肌肉,那語氣恨不得能一口氣從山這頭跑到山那頭。
後來聽說山上有個神仙道館,就嚷嚷著非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