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諜者公主(1 / 2)

除了司徒懷箬曾去太後的壽安宮拜見過一回,還陪韓家姑娘出行之外。

司徒家表現得非常平靜, 似乎沒有任何的表態。

韓家卻是想要扒拉住司徒家, 恨不得把自家姑娘送上門去了,比起太後的糊塗拗脾氣, 他們是真心想攀上司徒家這顆大樹,這樣哪怕太後仙去, 韓家也依舊能夠享受榮華, 待在帝京的貴族圈子裡。

若非蕭函勸說韓老太君,不能墮了太後麵子, 讓人覺得太後娘家配不上先帝元後娘家, 成功拿著太後的大旗說服了韓老太君, 否則後者甚至能天天去給司徒家送拜帖, 恨不得讓她去司徒家門口杵著, 司徒家捏著鼻子為了自家風度也回將人迎回來。

蕭函能理解身處於帝京這般繁華之地, 倚仗看似雄厚實則如虛無飄渺的雲彩,迫切地想要抓住些什麼想要拚命往上爬的心理,但是要連累她一起丟臉。

那還是算了, 她寧願破壞掉韓家這些蠢笨無能之人的行事,也好安生清淨的待在昌樂伯府裡。

說安生清淨也不算,韓采和韓雲兩個眼紅這門婚事的不天天過來攪合搞事情, 那就是天上下紅雨, 她們變的善良了。

蕭函懶得應付她們,就直接讓阿蟬想辦法讓這兩位‘病了’。

每晚都在看北殷暗線傳來的各種情報,除了帝京關於地道和南梁暗探的布置, 此時最重要的是與北殷互通消息,還有大興鎮北軍的動向。

鎮北軍是大興上代皇帝所設,主要就是鎮守與北殷的邊界,這十年來還負責把守著從北殷口中奪來的一大塊肥肉,雲朔十三州,那處不僅曾是北殷的重要藩鎮,還是兩國的門戶,可以說哪一方奪得了這十三地,就掌握了兩國交戰的主動權。

自雲朔十三州失守被占後,北殷若有兵力動向,大興鎮北軍一眼就能看到,攻守皆可,相反北殷不僅難以進攻,還有時時派遣重兵把守防備。

早有暗線傳信來,大興鎮北軍出現兵力調動,這份情報除了蕭函看過,也會出現在北殷的朝堂之上。

兵力緣由也在這大半個月內查明了,是大興皇帝想讓鎮北軍的袁家主帥回來榮養,同時袁將軍的親兵也一並調回來。簡單點來說,鎮北軍的人選本是大興上代皇帝選的,而且還是臨終授命,但當今皇帝認為十年已經過去了,與北殷也沒有什麼戰事,邊疆安寧,他又擔心和他不怎麼熟的袁主帥會在邊疆擁兵自重,所以想換上他的心腹人選。

主帥一換,軍中兵心不穩,加上又大量調動,這樣的大好出兵機會,北殷怎麼能不抓住。

負責安排計劃,搜集各方麵情報的蕭函也清閒不到哪去。

秦葭破壞計劃在劇情裡隻用了兩三章,但蕭函開啟計劃卻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的精力。

蕭函不需要如劇情中韓菱故意做出不可一世,令司徒家上下對她心生厭惡,謙謙如司徒懷箬也不假辭色。

因為即便韓家或韓菱表現得再好,司徒家也不可能真的認下這門婚事。

至於意外,也不會有的,蕭函也不會讓它有。

月餘後,司徒家傳出消息,曾經教導過司徒懷箬的大音寺高僧心念和尚,在他還俗歸家時批命,言明他二十六歲之前不得談論婚嫁,為免耽誤韓姑娘,就提出解除婚約。

高僧批語,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信,但無論是真是假,司徒假推遲了一個月才拿出來說,恐怕也是照顧皇帝的麵子罷了。

皇帝的麵子有沒有照顧到,無人知道,但他為了安撫太後,作出補償還下旨封韓氏女為新寧縣主。

旨意韓家自然是乖乖接了,而且還得表現的無比歡喜。

雖然傳旨的太監一走後,韓老太君就表現得無比失落,蕭函也故作心傷回了自己的院子。

進了屋子後,阿蟬就將拿到封縣主的聖旨丟到了一邊,她家少主是堂堂北殷公主,一個大興縣主算什麼。若非隱藏身份,怎配讓她家少主接下這道聖旨。

蕭函倒是平心靜氣,大興皇帝封賞縣主就代表他心裡對司徒家不會沒有疙瘩。

有的人當上位者習慣了,哪怕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錯的,但為了麵子也希望下麵的人乖乖的受了還要感恩戴德,不能露出半點不高興來。

司徒家顯然沒有要慣著皇帝的意思,當然他們家也有這個實力向皇帝婉拒:太後的懿旨我們受不起,所以退了。

而皇帝大概也沒有反思或者包容一些,可能還在心裡記下了這筆小帳,有些怨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司徒家族在劇情後期能那麼爽快地站隊燕殊,說明皇帝有些所為也是戳到他們家心窩子了。

單憑司徒懷箬一人的想法可能性不高,要知道燕殊是顯王世子可不是什麼皇子,支持他無異於是與皇帝作對了。

……

太後感覺自己被打臉了,可能宮裡宮外都在笑話她,笑話她的娘家,土裡刨食的泥腿子翹起尾巴了還想一步登天攀上先帝元後家族。

皇帝心情更不爽,更加重了要有自己權力心腹的念頭,也就催促著鎮北軍袁主帥儘快回來,好給他的人騰位子,彆以為他不記得袁主帥曾經是去世的司徒老太師的門生。

遠在朔州的袁主帥接到又一道聖旨急令,歎了口氣,不得不加快軍中的交接,皇帝的心腹來接管鎮北軍的薛大人一到,就將兵符帥印給了他,然後騎上快馬帶著親兵趕回帝京。

誰讓聖旨裡讓他限期回到帝京,也不知道他這把老骨頭受不受得住。

鎮北軍薛元帥剛上任兩天,屁股還沒做熱,北殷大軍就來了。

戰號吹響,八百裡加急,驚動了大興滿朝,還有龍椅上的皇帝。

十年的和平讓大興朝堂變得安逸了,皇帝繼位以來也是坐在先帝的功績和固若金湯的江山上,想不到三國對峙鼎立,戰事一觸即發,隨時都可能發生。

之前朝堂上也不是沒有官員反對將袁主帥調回京中,擔心邊界不寧,但皇帝早就有此念頭,曾會因為一些官員的勸阻而放棄,也有人說調換主帥,撤下大部分兵力時應小心警惕北殷虎視眈眈。但十年的平靜還有雲朔十三州的功績,的確讓很多人忘了狼煙烽火的可怕,皇帝雖然是點頭同意了,真正下令時卻沒有那般用心在意。

現在大興百官最沒有料想到,或者說最不願意看見的還是發生了,據現在的戰報,北殷已經動用了十萬大軍,是否有增援還未可知,但十萬大軍出現在邊界,可見北殷此次來勢洶洶,準備已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