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比那些書更有價值的是什麼,誰都不會懷疑,就是黃粱先生此人。
奈何天子幻想的宏圖壯誌才剛開頭,第一步就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親信大臣勸慰晉國天子道,“黃粱先生本就是一位奇人,性情不拘一格,所思所想非常人,也不奇怪。”
天子無奈一歎,除此之外就是再怎麼惱怒,尋不到人也是無可奈何,做了無用之功。
晉國國君的受挫,其他國君也看在眼裡,幸災樂禍之餘,也有些惋惜,晉國這般禮遇也沒能引得此人露麵,他們又能給出什麼呢,原本蠢蠢欲動也想要拉攏黃粱先生的心思也壓下了。
然而因為黃粱先生的書所引起的風雲並沒有消停,在有晉國先行嘗試成功後,印刷術,玻璃,潔白如雪的鹽這些東西都被陸陸續續的造出來了。
甚至蕭函在與虞夫人閒聊時,聽聞帝都那邊還出現了類似報紙的東西。
蕭函不由得感歎,這個世界果然與眾不同些。放在其他世界的封建古代社會,報紙這種可以控製輿論,開啟民智的東西,哪怕出現了也是被封禁,令君王視為威脅的東西。
但在這個世界的國君,似乎就沒那麼多的顧忌,反正也不是什麼真正□□獨掌大權的天子,上麵還有聖人聖院壓著,倒不如兵行險著,能多掌握一分力量是一分。
同樣因為這個世界的獨特力量體係,即便科學技術水平相當於比現在社會落後了七八百年的古代,但人們的接受能力卻很強。連詩詞歌賦都能具現化出各種各樣的神奇事物,就算超前一些的事物又算得了什麼呢。
而真正在九州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是第二年的晉國秋收。
以往每年國內的農田耕種,都需在春耕時,讓至少舉人以上的文人吟詩誦詞,若能創出名篇佳作,才氣衝天,便可惠及農田,事其豐沃,秋季豐收。
尋常佳作可有上百畝,極為優異的詩篇卻能滋潤千畝良田。
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傳世詩篇哪是那麼容易出現。所以各州府縣在春耕時都會遍邀文人才子,一旦有驚豔表現,便會備受矚目,朝廷嘉獎不說,百姓也會感念敬仰。
但今年帝都某一處皇家田莊卻有所不同,春耕時沒有過任何文力才氣滋養,但在秋收時,農田的產量卻十分驚人,連宮中的天子都聞訊親自過來一看。
莫說天子不敢相信,就是日日耕種此處農田的佃戶百姓,也不敢相信經過自己的手,竟然能種出這麼多的糧食,他們怎麼能與那些才富無車的進士舉人老人相比呢,
天子連連激動道了三個好字,即便之前擺足姿態也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現在也不禁真心感歎一句,“黃粱先生真乃神人也。”
此處的農田能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僅僅是因為使用了黃粱先生書中一些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以及改良的耕種農具。
若是繼續運用書中的知識,按其方法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達到黃粱先生所說的憑借人力,改變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更能大大增加糧食產量
若是尋到書中所說的土豆,玉米之物,那豈不是天下再無百姓受饑挨餓。
這是連聖人也做不到的事。
天子心中不斷地在回響著‘人力’兩個字,似乎有了一絲明悟。
……
同樣的景象不止發生在一處,關於黃粱先生書中的內容,其他國家國君,各大世族,還有墨家農家都有進行試驗。前二者看重這些技術推廣開來收獲民心,而後兩家學派則是對其中技術鑽研更深,也更有感觸。
想想這千百年來因受儒家壓製,令他們學派發展勢弱,再未出過聖人不說,更是少有人才出現。
但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失去了真正的鑽研精神。
看著書上一字一句的知識還有圖錄,他們仿佛看到了那背後不斷鑽研改良認真執著的努力,而且並非一朝一夕。這些學識也並非隻有能識文斷字,出口成章的文人學士才能領悟,淺顯易懂得連個普通的莊稼漢也能明白,也能很快上手學會新式改良農具。
這並非是天賜的智慧,而更像是無數心血凝聚而成的經驗,樸素的道理。
這個世界獨特的力量體係,造就了讀書人地位崇高,因為他們隻要能作出錦繡文章,就能獲取無量的智慧和強大的力量。這也使得很多人懈怠了,感恩上天賜予力量的同時又會視普通人為螻蟻。
他們可能想不到,在沒有文力才氣的世界,人族同樣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走出來,憑借雙手創造出璀璨輝煌的文明,甚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這樣的人族不信神隻信自己。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