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讓自家搭搭二舅兄的東風,能搭上是最好的,不能搭上那就彆怪他以後不管。
他和妻子都知道,即使沒搭上,以後大舅哥還會管,隻是想借機會把他們光明正大的分出來。
自家爹娘想了三天,還是同意分家,為此全家都分了。
二老歸大哥,二哥三哥他們還住在老宅,大家自己搭建了廚房,說是攢錢再蓋房。
爹娘明白,如果不分家就會耽擱他蓋房,還是一次性蓋兩套房。
人家沈家老大不會給陳家人蓋房,唯一能沾上便宜的機會就是這次,一定要抓住。
每套房,雖然都是自己打老式就土坯很累,可是值得,住個百年都能住。
厚厚的土坯才能撐的住結實的木梁,上麵的瓦片也是大舅哥點名去買的最好的青瓦。
木梁青瓦,還有亮瓦,以及每間屋子的窗戶,玻璃可都是錢。
那玻璃還是大舅哥托友人從省城讓人斷斷續續用兩年的時間從沙城弄帶回來的 ,每一次都是他們去市裡的火車站接。
家裡明亮,住的比十裡八村的人家都舒服。
大舅哥資助他們蓋好房子,他和隔壁的二舅哥就寫了信去北都,讓大哥以後彆再給他們寄錢。
沒想到今年還能收到大哥寄來的衣服這些舊物,雖然是舊的,在他們鄉裡可也是頂頂好的東西。
如今就爹娘也私下和他說,他娶對了妻,日子過得比家裡幾個哥哥姐姐都好。
他也覺得自己娶對了妻。
兩家也從包裹中翻出來一封信,是大哥的信,說是以後工作繁忙,不知道哪年才能回老家。
以後也難以多照料他們,還有換了寄信的地址 ,按照信尾留的寄信地址給他寫信,原來的地址隻能孩子們收的到,他收不到。
他以後常年駐紮在單位,很少回家,還是寄單位更方便。
沈清和這次寄東西以後,估計再寄就得等到外甥外甥女結婚,或者荒年再說。
沈三妹不識字聽著兒子給她反複念信,念了四五遍,她才擺手讓兒子停下。
對父母的依戀,全部轉給了大哥,她還很小,才幾歲,大哥就去外討生活,原來帶著大哥去的人,早些年早就回村。
隻是大哥早已在北都落地生根,有了家。
大哥去外討生活的時候才十三四歲,也是個半大孩子。
轉眼就是二十多年,他們三兄妹都老了,父母也離世多年。
可大哥還幫襯著她和二哥,在外討生活,沒有根基的人也不會過得多好。
肯定特彆苦,可大哥一直像爹娘一樣一直幫襯著他們,是他們沒用,拖累了大哥。
想著想著,淚水不自覺的滑落,她想起了什麼,起身進到存放東西的屋子,扒拉開幾個袋子,然後裝東西。
“他爹,快來幫我。”她要給大哥寄東西去。
“哎,來了。”
隔壁村的沈二家也在扒拉袋子,要給北都的哥哥寄東西。
遠在北都西山的沈清和已經沉迷在開荒中。
二月初,已經正式有第一批專家學者入住七所。
人不多,就十多位。
大大的七所,目前就隻有幾十人。
大部分都是安保和後勤處的,一月一號沈清和升官,升為處長,後勤保障處的處長。
未來差的就是學者專家教授,接連一兩個月的時間,沈清和已經購進不少糧食,他買的不是價格高的新鮮糧食,而是兩年前的存糧,價格相對低一點,同樣的經費,購進更多的糧食。
不得不這樣做,安保部門的人都是轉業軍人,個個是狼崽子,吃的多。未來這些科學家們也得吃飽,他就得想辦法。
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他想多儲存糧食,養成這個習慣,讓後勤處的所有同誌都習慣。
為五九,六零,六一年打下基礎。
如今的機械總廠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提前會把下季度的基礎任務做完。
臨時來了任務,就不會慌,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來的第一批都是老教授,全是從科學院調來的科學家。
沈清和作為後勤處長,想的很是周到,這些科學家都是出過國留過洋的,骨子裡都有文藝氣息。
他們的房間根據男女還有年歲,都布置的十分雅致。
也給足他們私人空間,每人一個套間。就是公眾的洗浴間,也在最近兩個月 ,他開荒之餘還帶著其他同誌把所有的衛浴間自己改造。
活生生的把一群保潔一群乾事一群保衛部的所有同誌都搞成了建築工人,自己找來二手的物件,抓緊時間改造,除了辦公樓的。宿舍的全部改造好。
他還讓工兵把大的集體宿舍都改成小間的單身宿舍。
他建議不要有集體宿舍,科學家們白天做研究,腦子就無法空下來,到了晚上應該有個獨立的房間好好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