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節目獲得了巨大的關注,尤其是作為主講人的張若琳。
媒體們對她講課的內容,毫無意義,《百家講壇》的觀眾其中包含了許多民間曆史高手,他們也沒能從中挑出刺來。
再說,就張若琳的表現,那也是無可挑剔的,哪怕是史學大家,也不敢站出來,說自己講的比張若琳好。
媒體唯一的異議就是張若琳講課的風格。
是不是太隨意了一點?
《百家講壇》不應該是一個嚴肅的學術性節目嗎?
為什麼看電視的觀眾,都會忍不住被逗笑?
許多專家學者也對張若琳的風格不喜,也在媒體上發表文章提過,不夠觀眾並不買賬。
同樣也有少數學者支持張若琳的風格,電視台那是絕對支持的,《百家講壇》的風格已經確定了,就是要讓平民接受,太過嚴肅的節目,沒人喜歡看。
節目是為了傳播華夏傳統曆史文化,過程不要緊,隻要結果令人滿意就行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被諸多學者多引用,品評。
收看《百家講壇》的觀眾們,都忘記了張若琳的年齡,隻記得她不凡的學識。
《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路火爆,從剛開始的百分之三,經過十天的市場考驗,飆升到百分之十,成為此時間段,華夏收視率的榜首。
尤其是在講述到赤壁之戰時,講述到周瑜的時候,張若琳一首原創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把節目推向了高潮
收視率瞬間突破三個百分點。
第二天,這首詞被無數華夏文化人稱頌,據說還要選入中學生選讀課本,她的《明月幾時有》更是被重新翻出來。
詩人的身份更是跑不了了。
張若琳品三國》的節目,持續火爆,不僅波及到學術界,電影節也受到影響,某位大導演已經放出話來,他要拍攝一部三國時期的巨片,已經聯係好投資商了。
記者們還專門在大街上做了抽樣調查,凡是看過《百家講壇》節目的觀眾對張若琳都給予好評。
“你覺得張若琳在《百家講壇》上的表現怎麼樣?”記者采訪到一個戴眼鏡的男生。
“很漂亮。”男生有些羞怯的說道。
“還有其他的嗎?”記者不甘心的問道。
“講得很好,有種聽評書的感覺,周圍的同學們都向我推薦。”男生點點頭,突然抬起頭,衝著鏡頭大聲喊道,“張若琳,你是我的女神”
男生說完之後,拔腿就跑,觀眾隻能從鏡頭中看到他逐漸消失的背影。
記者有采訪了一位十五六歲的女孩子。
“看過張若琳在《百家講壇》上的節目嗎?”
“看過。”女孩子臉蛋胖嘟嘟的,真有那麼幾分可愛。
“覺得她怎麼樣?”
女孩子興奮的說道:“我最喜歡她了,很崇拜她。”
“為什麼喜歡她?”記者問到。
“長得又漂亮,知識淵博,說話也風趣,也很精彩,她是我唯一崇拜的女生,我身邊也有很多人喜歡她,崇拜她,長大後我一定要成為她那樣的人
說道這個,小姑娘臉蛋紅撲撲的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