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大橋下麵》上映(第五更,求訂閱~~)(2 / 2)

華娛從1980開始 一根黃山 3452 字 11個月前

首先他們就被電影中龔飾演的秦楠和吳見夜飾演的高誌華吸引,一個美的讓人心疼,一個帥的讓人心動。

隨後他們就被電影中的情節所吸引,這個時代的觀眾與後世的觀眾不同,他們沒有那麼挑剔,國家放什麼樣的電影,就看什麼樣的電影,不過《大橋下麵》這部電影顯然是對的起他們花的電影票錢的,情節真實且樸實,尤其是好多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一樣,讓他們對個體戶這個群體也有了不同的認識。

隨後就是全國各地的放映,《大橋下麵》成為了《少林寺》之後的第二部在全國引起了熱議的電影。

普通的觀眾們看的隻是電影情節。

而專業的電影工作者們,看到的卻是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影片寫的社會底層普通市民在逆境中忍辱負重,最終戰勝命運、勇敢向上奮起並爭得生活與幸福的權利的主題基調,正是編導近30年來對自身於底層社會切身生**驗的真實反映。值得驚奇的還在於,白臣同誌已經60多歲了,他這部影片寫的卻就是當今(與1981年拍片同時)發生的事(比如個體戶的問題),是上海的“城南新事”。這麼及時地、與我們今天生活同步合拍地來反映我們的一代青年,說明了編導對我們今天的時代、生活與青年的熱愛與了解。白沉不是“出土文物”與“陳年古董”,他的心是年輕的,因此令人佩服。

同時更讓人欽佩的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吳見夜同誌,一個還在燕京電影學院學習的同學,卻能夠寫出如此樸實無華的電影出來,寫出了生活,寫出了這個時代的人生,本人相信如果沒有深入體驗生活,他是寫不出這樣的劇本出來的。

從藝術表現上講,《大橋下麵》具有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紀實風格,上海蘇州河大橋下麵普通小市民生活的氣息撲麵而來,看得出都是街頭實景拍攝,我這個上海人看得就格外親切而兩位男女主人公不正是一對這個年代上海灘頭的“馬路天使”麼?據西方影評界認為,新現實主義應該最早是來自二次大戰前30年代的中國進步電影。白沉同誌說他力圖表現的是朱石麟老師的“室內劇”風格。我想他主要是指重在寫市民家庭內部的倫理衝突。《大橋下麵》應該說是一部市民家庭倫理片,不過應當說又有了向社會倫理的深化,特彆是通過兩個妹妹肖雲與高英華的朝氣蓬勃、勇於拚搏的美好形象,使影片帶來社會性的亮色和80年代的時代新鮮感,這是它比表現農民家庭倫理的《喜盈門》更高一籌的地方。

這是《大眾電影》中對《大橋下麵》的一篇報道,在後麵還報道了情節的架構,人物的刻畫,比如這裡有一段:

扮演男女主人公吳見夜與龔雪(以及其他一些角色的演員)的表演,集中地體現了影片的心理性的紀實風格在淡雅的生活化中內含著豐富的情感意蘊。影片導演選擇演員的成功與演員表演的準確,標誌著我國電影表演藝術開始進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龔是這部劇中當之無愧的靈魂,她的表演自然真實,真真的把秦楠給演活了,金雞獎與百花獎的雙提名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讓不少的大導演記住了國內還有這麼一位女演員。

至於各大製片廠,就不同了,現在龔已經正式借調滬影廠了,他們就算是欣賞也沒用了。

而吳見夜就不同了,在此之前因為一部《孔雀公主》已經讓吳見夜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大家都知道燕京電影學院的學生,能導,能寫,能演,幾乎是一個全才型的人才。

對於這樣的人才,各大製片廠的重視程度甚至比龔都高,所以此時全國各大製片廠幾乎都找到了燕京電影學院,希望能夠得到吳見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