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吳見夜通過國內與國外信息的不對等,給他們講了不少好萊塢黃金時期八大電影公司的故事,現在這幫人希望可以多聽一些。
吳見夜壓了壓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後笑道:“卓彆林大家都知道吧!”
“當然了!”班級內十幾個學生同時說道。
卓彆林作為全球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個人物,不說他的人品怎麼樣,但是其影響力,就連現在的國內都知道。
“今天咱們就來講講由卓彆林參與並創建的好萊塢頂級製片公司的聯藝的百年史!”吳見夜說完以後在黑板上寫下聯藝兩個字,想了一下又加上了敗亡史三個字!
“聯藝的創始人不單單隻有查理卓彆林,同時還有dw格裡菲斯,瑪麗碧克馥,道格拉斯範朋克,這四個人都是當時好萊塢鼎鼎有名的電影人,可以說他們每個人呼風喚雨,叱吒一時的事跡都已經在好萊塢被反複書寫,記入曆史。
聯藝創辦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明星抵製大公司的壓迫,卻又無法維持純粹的獨立身份,但是在最後,他們即憑借著這一初衷成為了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八大中的一員,不過卻又因為這一想法,以及自身不穩定的人士變動和管理策略又讓這一經營岌岌可危,使得獨立製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小吳老師,之前你不是說過,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嗎?按理說卓彆林四個人既然是電影大師,那他們為什麼還會讓自己的公司陷入困境,同時還會出現不穩定的人士變動和管理策略上失誤呢?”劉援軍不理解的問道。
“這兩件事情並沒有什麼衝突,誠然在拍攝電影或者演出電影的時候,卓彆林四個人是專業的,但是管理一家公司即便是電影公司,對於他們來講依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就是說在這方麵這四個人並不專業,也正是這種不專業,讓聯藝的創辦初期並不成功!”吳見夜說道。
聯藝初創時期,這四個人雖然都有滿腔熱血,想要創辦一家由杜邦財團資助、兼具製作-發行-放映職能的垂直一體化企業。
但是又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或者可以說他們根本沒有想那麼多。
比如在創立聯藝的時候,碧克馥與卓彆林的作品版權仍在第一國家手中。聯藝是1919年創辦,但是作為創始人的卓彆林卻一直到1923年末才發行了自己在聯藝的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
格裡菲斯為了提高自己在聯藝的原始股份,1919年一口氣與第一國家簽下三部影片合同,他為此殫精竭慮,第二年才得以解脫。
四人中隻有範朋克唯一立刻獲得自由的,他的《美國人陛下》自然成為聯藝發行的首部電影。
聯藝創立之初的條款也顯得這四位創始人十分的業餘,他們竟然要求每人每年獨立製作五部電影,每年至少發行十二部影片。
要知道當時無聲電影語言已經發展成熟,影片長度固定為九十分鐘左右(約八本膠片),鴻篇巨製之風抬高了製片成本,也拉長了製作周期,這就決定了即使是最受歡迎的明星,也無法在一年之內完成五部高質量作品。
1920年,也就是聯藝第一個正式的營業年,它隻發行了七部影片,剛剛完成任務的一半。為了促進業務,聯藝創建了一個名為“聯合製片人(allied producers)”的子公司,主要經營那些相對次要導演和演員的作品,如查爾斯雷(charles ray)和馬克斯林代的作品,不過後來它被證實並不具有什麼吸引力。
同時當時卓彆林等人處於被收購的恐懼,所以旗幟鮮明的拒絕了上市,這令他們在華爾街的融資也遇到了困難。
聯藝初期也有幾部票房成功之作,如《賴婚》、《羅賓漢》和《淘金記》,但它們創造的價值無法與那些賠錢貨相抵,無法逆轉入不敷出的趨勢。1919-1927年之間,聯藝僅有兩年是盈利的,總體處於虧損狀態所謂“利潤”,事實上也抵不上阿道夫朱克一個月支付給碧克馥的薪水。
最終道格拉斯率先退出了聯藝,與1924年賣掉了自己手中聯藝的股份。
後來卓彆林等人也意識到了自己在管理上的不足,聘請了約瑟夫申克為新任董事長,他的優勢不僅在於十年製片人生涯累積下的豐富經驗,還有他帶來的“申克電影家族”:當時身價高於碧克馥的明星妻子諾爾瑪塔拉馬奇,諾爾瑪的妹妹演員康斯坦絲塔拉馬奇和她的導演、明星丈夫巴斯特基頓。
在此期間卓彆林還反對了聯藝與米高梅合並的要求。
期間,聯藝曾有一段時期,已經瀕臨破產,不過後來兩個律師出身的製片人亞瑟科爾姆和羅伯特本傑明挽救了聯藝的命運,創造了它在五、六十年代的奇跡與輝煌。
1951年,科爾姆和本傑明找到碧克馥和卓彆林,向他們提出一個有些瘋狂的請求:他們希望托管碧克馥和卓彆林的股份,期限為十年,如果在他們經營的前三年中,聯藝有任何一年是獲利的,科爾姆-本傑明團隊將被允許以象征性的每股一美元價格(約八千美元),購買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份。
碧克馥認為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不如放手一搏,欣然同意。卓彆林最初持反對意見,但他當時私人官司纏身,又受到非美活動委員會調查,尚且無暇自保。最終,次年卓彆林在歐洲首映《舞台生涯》時被美國政府取消返美資格,他才被迫徹底放手。
截至1951年底,短短幾個月內,聯藝共發行電影四十五部,不可思議地純盈利313000美元。
科爾姆-本傑明團隊與碧克馥、卓彆林的協議相當於即時生效,他們順利地成為了聯藝的合夥人。
至此聯藝迎來的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到了五十年代的時候才在各大金融機構的心目中,聯藝的形象發生了轉變,逐漸被塑造為一家理性經營的發行公司它曆史上的混亂一頁已經翻過去了。
到了1955年2月,卓彆林將他總值110萬美元的股份全部轉賣給科爾姆和本傑明。次年,也就是1956年,伴隨聯藝的成功,碧克馥認為自己也可以優雅地全身而退了,她賣掉屬於自己的25%股份,帶走了300萬美元。科爾姆和本傑明成為聯藝唯一的主人,不久之後,聯藝正式上市,成為一家股份製公司。
1967年,到達巔峰的聯藝已成為美國電影工業中最為成功的一家公司,名利雙收的科爾姆和本傑明決定將聯藝賣給保險業巨頭泛美公司。
當資本參與到電影公司的經營中去的時候,也注定了曾經輝煌的聯藝再次迎來了自己的衰敗期。
泛美收購聯藝以後,立即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轉變為一家多種經營的公司,延伸至大眾休閒產業,收購了一係列連鎖餐館、旅館、保齡球館和服務站。
賣保險有一套,拍電影卻缺乏經驗的泛美領導班子急於證明在他們領導之下,聯藝同樣能夠製作高水準影片。他們為導演邁克爾奇米諾的心血計劃、大成本西部片《天堂之門》開了綠燈。
後麵的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天堂之門》把聯藝坑的是欲仙欲死。
吳見夜講述完聯藝的曆史以後,台下的學生,陷入了沉思。
“電影製片廠的未來,不僅要和當時的製度周旋,同時隨著國家的發展,資本市場早晚會進入華夏電影業,到時候各位所在的製片廠應該何去何從,就是大家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吳見夜的話也落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