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見夜出名了!
出大名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映之前,雖然在國內已經有不少的報道了,甚至上了央視的新聞,但是那個時候,他給國內人的感覺還是虛妄的,畢竟大家還沒有看到《大紅燈籠高高掛》,那個時候大家隻是知道國內出了一個牛逼導演,拿到了歐洲最牛逼的電影節大獎。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電影上映了,大家去看了電影,這個時代的人雖然也有自己的小狡黠,但是對於外國大獎依然有著盲目的崇拜,再加上時代的局限性,沒有那麼多的可比性,也沒有那麼多所謂的商業大片,視覺大片的轟炸。
所以即便是有些人看完電影以後,感覺有些不明覺厲,但是依然拍手說厲害。
而那些專業人士,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也忍不住的拍起手來,仿佛這部電影為他們敲開了另外一扇大門!
在以往華夏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和戲劇的關係重新定位,並且重新發掘了巴讚長鏡頭的紀實美學風格的創作特征。他們反對虛假,追求真實,大力宣揚克拉考爾“物質現實的影像複原”和巴讚反對過多剪輯推崇長鏡頭的紀實美學風格。在影片的創作上更多地從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發,去從樸實的生活場景中發掘內在的精神價值。
他們的電影更加展現了平實和傷感的一麵!
這也是後來被成為華夏第四代導演的創作思想。
至於創作的電影內容,則是一方麵有大量反映曆史題材的電影,另一方麵又有一些反映真實生活情感的影片,但是後者的數量並不算很多。曆史題材劇如《xi安事變》《nan昌起義》等,反映現實生活的如《小街》《人到中年》等,雖然數量上不算很多,其中不乏有優秀的作品問世。
當然吳見夜之前參演的《大橋下麵》也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而吳見夜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象。
“我們入學後,在學院學習的時候,已經能夠看到許多國外的電影了,比如法國新浪潮、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我記著那個時候,我跟陳楷歌,張一謀,田壯壯等人就會反複觀摩了戈達爾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對於那種新的構圖和剪輯以及敘事上的技巧以及鏡頭的調度經常拿出來研討,今年我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時候,就曾經和戈達爾導演討論過這個問題。
華夏在發展,而我們的電影也在發展,所以我一直認為電影不是閉門造車,應該走出去,多看看。
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在座各位的眼界,同時也能夠讓各位看看海外電影公司的運行。
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在座的眾位,會有很多人都會走上領導的位置,你們的眼光要比我們這些導演,看的更加的遠,你們不能再去關注一兩部電影的成功與失敗,而是以戰略的目光去看待整個電影事業,這才是諸位以後要關注的地方!”
燕京電影學院,乾部進修班的教室內。
吳見夜放下了導筒,拿起了粉筆,再次成為了學院的吳老師。
1983年燕京電影學院乾部進修班的學生,這是個時候已經入學了。
韓和平與黃健新兩位大拿同樣拿著筆記坐在台下認真記著吳見夜講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