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這事錢姨知道了嗎?”吳見夜笑問道。
“能不知道嗎?就是我媽給我去送的衣服,你是不知道啊,我媽比我更熱情,差點沒把南南給嚇住。”楊準想到當時的場景也是一樂。
“你身上的傷怎麼樣?”吳見夜又問道。
楊準笑道:“啥事沒有,小意思,這種場麵跟老毛子那邊一比,啥都不是。”
陳明一旁好奇的問道:“聽你這麼說,那邊挺亂的?”
楊準點點頭,說道:“那是用一個亂就能形容的啊。”
“那地方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攔路搶劫的,都是成團夥的,有的人身上都背著.......反正到了那地方,就一句話,你要是慫了,人也就沒了。”
陳明被楊準說的一愣一愣的,雖然他也曾經進去過,但是對楊準描繪出來的場景還是十分驚訝。
“那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危險?”
楊準笑道:“怎麼沒有,不過老子在國內借了一批人,在老毛子那邊又收買了一批人,更重要的是老子的手裡有這個.......”說到這裡楊準比劃了一個手槍的姿勢,繼續笑道:“隻要這玩意一響,什麼人都得給我眯著。”
陳明著實是被楊準嚇了一跳,有些話想了想還是沒有繼續問下去。
轉而詢問起了老毛子那邊的環境。
楊準:“還彆說,我這幾年也去了那邊不少的地方,到是有些好奇,老吳你幫我分析分析,你說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麼那邊有的地方農村的農民基本家家有汽車,有拖拉機,跟國內的氛圍一點都不一樣呢,而且我在那裡還聽到很多人在說權利,思想,平等之類的話呢?”
吳見夜聽到這裡問道:“你是在哪裡聽到的?”
楊準:“烏克蘭。”
吳見夜笑道:“你信了他們的說法?”
楊準搖了搖頭,說道:“我管他們那個呢,老子是去掙錢的,又不是聽他們說教的,就是有些好奇罷了!”
吳見夜笑了,看來在楊準的心理,掙錢可比所謂的自由主義思潮要重要的多了,隻是沒想到自由主義思潮都已經刮到烏克蘭去了。
所謂的自由主義思潮可是把老毛子跟東歐坑的夠嗆。
對待一種社會思潮,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對待新自由主義,不僅要揭開它神秘的麵紗,更要從其實踐結果中認清它的危害,反思它的困境,發現它的本質。
偏偏就有很多人不是這樣對待的.......
新自由主義的實踐後果嚴重。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這些國家以“華盛頓共識”為經濟轉型指南,運用“休克療法”,掀起了一場迅速、全麵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之路,這一“靈丹妙藥”使蘇聯迅速瓦解,被俄羅斯人視為一場“俄羅斯的悲劇”。
吳見夜想了一下說道:“新自由主義其實換湯不換藥,老瓶新裝,並不是什麼真正的新思潮,哈耶克在30年代就提出過,然後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得體無完膚,扒得連底褲都沒了。其實在民國時期自由主義就進來了,是社會精英們的思想消費,基層社會並沒有真正脫離宗法性。我最近在報刊上,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這種思潮的影子,但是隻有少數自由派知識分子主張把它變成一種政治選擇,用自由主義“改造華夏”。但這種政治拔高並不接地氣,它在華夏走不通....”
“世界形勢變換自由主義成了政治工具,改革開放孕育並兼容了自由主義,調動了它推動個人進步的積極意義。但短期來看,他隻是個舶來品,隻是個烏托邦的空想主義......”
“說白了,就是你剛剛提到的,那些玩意跟咱們沒關係,你隻管做好你的國際倒爺就可以了。”
楊準點點頭:“這個在理,管他們怎麼想的呢,反正老子知道他們人傻好騙就可以了!”
陳明今天就是一個好奇寶寶:“有多好騙?”
楊準解釋道:“其實也不是好騙,就是老毛子這些年跟美利堅那邊一直鬨軍工競賽,根本沒有發展民生經濟,咱們國內的不少的人拿著國內的牙刷,牙膏,洗臉盆之類的民生用品,就能在老毛子那邊換來不少的好東西。”
“聽你這麼說,乾這行的人還挺多了?”
“那是自然,當時我一去,才發現好家夥,全是華夏人.......”
國際倒爺就是從加盟國開始的,八十年代初期在東歐攻城撥寨,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讓華夏人占領了匈牙利,捷克,波蘭,保加利亞。
但是,地域相對狹小的東歐,滿足不了華夏倒爺們的胃口,最後一看老毛子病怏怏的,八十年代中期都一擁而上,帶著大包的各種小商品去蘇聯,剛下火車,就在站台上,攤開包裹,帶的小商品,不管是什麼,呼的一下就賣光了,很多人大賺了一把,然後馬上回華夏再去進貨....
1984年通常被認為是華夏非公有製經濟的.asxs.,活躍在華夏富豪榜單上的一批人基本都是聲稱在這一年開始創業的。
但是許多人的第一桶金積累完成大部分都是在1983年,劉家兄弟在川內搞養殖搞成了百萬戶,王萬科靠倒騰玉米成了百萬戶,陳立華靠文物和香港炒飯成了百萬戶,牟大王靠倒騰山寨鐘表賺了七八萬。
剩下的靠倒賣緊俏物質的發家人,就是更不計其數了。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倒爺”。
1983年7月,義烏建造了華夏最先進的小商品專業市場,上千個攤位。
在1983年前後,溫州的家庭工業有十餘萬戶,從業人員40萬人,常年有十萬人奔波於全國各地,推銷產品和采購原料,有人用“四千精神”來形容這“十萬購銷大軍”的艱辛:曆經千辛萬苦,說儘千言萬語,跑遍千山萬水,想儘千方百計。
在這些購銷員的四海奔忙和穿針引線下,樂清、蒼南等縣日漸形成了400多個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倒爺們找到了組織,商品流通流域發展的更加蓬勃,構築出一張輻射農村及中小城鎮的商品網絡,在物流需求的誘發下,周邊冒出數以千計的家庭工廠,最終形成“前店後廠”、“雙輪驅動”的初級產業格局。
當然,華夏的改革開放還沒有明晰的套路,在老百姓看來,改革開放就是倒爺、交誼舞、、萬元戶、包產到戶、恢複高考和鄧莉君的靡靡之音。
許多人掙錢已經掙得上癮了,興奮勁根本停不下來,死了也要掙錢。
但是在1983年,遇上風頭,八大王、年傻子、老牟子給大家上了生動一課,在國內遭受打擊之後,許多人開始惴惴不安。
賺不到錢,讓他們比死還難受,但是很快,“倒爺”們把目光轉向了國外。
於是許多人越過邊境,東歐到處都是中國人的身影。
這是最早的一批國際倒爺,但是還是沒法跟後麵的蘇聯倒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