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穩坐釣魚台的彙豐(為盟主‘九幽o’加更!)(1 / 2)

華娛從1980開始 一根黃山 7956 字 10個月前

香江的銀行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類型,分彆是英資銀行,中資銀行,外資銀行,華資銀行。

其中中資銀行在港有近80年曆史--1917年中銀在港設立分行。

1950年歸新的中銀總管理處領導。

1983年正式建立中銀集團,統一領導港澳地區14家中資銀行。

中銀的成員是中銀香江分行、中中銀濠江分行、交通銀行、粵省銀行、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省興業銀行、鹽業銀行香江分行、南洋商業銀行,寶生銀行、華僑商業銀行、集友銀行,1988年中銀集團的分支機構303家,占當年港銀行總數的217%。存儲業務占整個市場的20%左右,在香港已成為僅次於彙豐銀行的第二大銀行集團。

外資銀行行包括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多家銀行。

它們大多數在世界500家大銀行中排前100之內。

這些銀行以美,日、歐、澳為主,其中以美、日銀行最強大。

1989年,香江有美資銀行20家、日資銀行30家。

這些銀行大多是1978年香江對外資銀行開放(60年代銀行危機,曾一度禁止外資銀行來港開業)以後進來的。

日資銀行來港雖遲,但來勢凶猛。

美資銀行集團則在金融創新方麵居港金融業領先地位。

英資銀行主要以彙豐銀行(包括其集團)和渣打銀行為代表。

英資銀行在香江銀行體係中居於壟斷地位。

儘管美、日、歐等國際性大銀行紛紛來港,銀行數遠遠超過英資銀行,但英資銀行在金融市場的地位並未動搖。

彙豐與渣打在港的分支機構在1988年分彆為383家和118家,兩行加起來共501家,占香港銀行分支機構總數的3586%,而它們的存款約占香港存款總數的一半。

英資銀行在香港融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市場活動的中心。

這是由於一、資曆深,都有100多年曆史。

二、有特權,它們一直受到香港政府的特殊支持,享有發行鈔票、代理政府財政、參與其若乾金融決策和管理等中央銀行的特權。

三、善管理,兩行不斷創新,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四、信用佳,它們在經營活動中始終把信譽放第一位。

這幾個因素,使它們能立於不衰之地。

它們一方麵在香港賺了大錢,一方麵也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穩定金融市場作出一定的獻。

四大銀行集團中,混的最慘的就是香江的華資銀行。

華資銀行又謂之當地銀行。

華資銀行的黃金時代是1946年至1964年。

華資銀行雖資本較小,但分支行數量較多,在香港華人尤其是中下階層和中小企業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1965年以後,華資銀行經受了重重打擊而走向衰落。

它們中的一些銀行或因競爭力不強,不能抵受銀行危機的襲擊,或因經營管理不善和違法行為而無法獨立經營,相繼倒閉或被收購、兼並或被港府接管。

到1988年底,在香江注冊的華資銀行還有27家,但是,其中被港府麵接管的有2家(恒隆銀行、海外信托銀行),被外資大銀行及其他機構收購參股、控股的竟高達20家(粵省銀行、京華銀行、大新銀行、浙省第一銀行、香江商業銀行、大新銀行、道亨銀行、遠東銀行、恒生銀行、康年銀行、香江華人銀行、香江工商銀行、嘉華銀行、廣安銀行、廖創興銀行、滬海商業銀行、新鴻基銀行、永亨銀行、永安銀行、友聯銀行)。

27家銀行隻剩下永隆銀行等少數5家還能保持資獨立。到1989年,有3家勉強獨立的華資銀行被港府取消牌照

之前萊恩亨德森所講的恒生銀行,正是被彙豐銀行控股,成為最大的股東。

恒生銀行於1960年1月1日由恒生銀號改名重組的。次年,22層的恒生大廈在中環落成。除總行外,另在九龍油麻地、旺角設立分行。

到1965年,恒生已擁有9間分行。

恒生銀行在改名之前,就實現了與現代銀行經營機製接軌。

利國韋在恒生的地位青雲直上,1960年1月1日,晉升為董事;1964年1月,提升為副總經理。

順帶講一句,利國韋是之前講到過香江四大家族利稀慎家族,掌門人利稀慎的堂侄。

隨後隨著香江的發展,恒生銀行乘風破浪,但是隨著1965年香江銀行業的擠提風潮,恒生也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後來何善衡沒有辦法隻好尋找外援的幫助,何善衡先是向關係甚密的富商和銀行家求助,卻不見一人伸出援手。

窮途末路之下,何善衡隻好求助彙豐銀行,彙豐銀行答應‘無限量’的幫助恒生銀行渡過難關,但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就是彙豐銀行入股恒生銀行,何善衡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彙豐銀行的要求,自此彙豐銀行入股恒生銀行,占股51,恒生銀行痛失控股權,但也免於破產,逃脫擠提厄運。

幾年後,有銀行界人傳言,彙豐控股恒生,其實是利國韋一手促成,當時彙豐銀行其實隻是想要入股35就可以了!

利國韋自然是矢口否認了,最後也是眾說紛紜,成為一個公案!

恒生易幟後,在彙豐的幫助下,順利的躲開了擠提風潮,而彙豐也派了4名董事參加恒生董事局,董事長仍是何善衡,彙豐的董事除參加董事會議提一些建議和參與決策外,並沒有乾預恒生的人事,行政及經營管理。

恒生銀行仍是恒生銀行。

這表明,彙豐對恒生原有的經營機製是滿意的,恒生蒙此劫難,並非經營上出現什麼大的疵漏,而是受擠提風潮之累;這還表明,彙豐是善意收購,不像有的收購者,一旦得手,便將獵物拆骨肢解,至少要弄得麵目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