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依照李生儀的說法,倘若不考慮李隋兩國那些慘遭蹂躪、淪為肉食、朝不保夕的百姓的話,如今當塗山以南的情況其實呈現一種詭異的平穩態勢。兩地的百姓加起來有數千萬之多……夠魔國人吃許多年。
李伯辰知道李生儀對此表現的憤慨是真實的。因為他得到氣運沒多久。
可其他那些人、那些五國之中的貴胄與他不同。世家傳承千年,都有帝君氣運庇護,曾經的六國國主不過是代帝君牧民,也是這些人及其附屬最清楚他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魔國與六國之爭,不過是靈神與魔神爭鬥的另一種表現形勢。當魔神強勢時,魔國南下。當靈神強勢時,六國奪回北原。像現在一樣的情況在曆史上多次發生,最終總有一個大家不得不接受的解決辦法。因此,隻要“儘人事”就好。六國與魔**隊本分地廝殺或堅守,彼此都很明白在靈神與魔神做出了斷之前,沒有哪一方能全憑自己的力量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一切的勝敗、死亡、苦難,都是靈神的旨意,“天道”自有其運行的規律。依照這個邏輯來推斷,李伯辰在想是不是因為北辰之死,幽冥靈神力量衰弱,所以餘下四位帝君不得不讓出隋國或者李國的土地給魔國人——至少他覺得五國君主早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所以,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即便回到南邊所能做的也很有限。
儘管從前與李生儀之間有種種猜測、較量,但現在他通過兩人之間的羈絆略微了解了對方的內心,於是也原諒了他從前的所作所為。甚至公允地來說,李生儀是一個比世上大多數人的品德都更為高尚一些的“君子”——儘管這位“君子”的內心之中也有陰暗的角落。
倘若他回到李境,以某些神通、手段從李生儀的手中奪取一切,那他能肯定這位臨西君會從“君子”轉化為“梟雄”。他現在已是北辰,亦有靈神附體,他認為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份乾乾淨淨的“基業”、成為一柄抵在魔國背後的利刃。
於是他對楊寶瓶說:“沒問題。”
目的地確定之後,剩下的事情相對變得簡單起來。羅刹的屍體被混血帶走,聲稱要將其掩埋,李伯辰隱約猜到她們想做什麼,可並沒有立場乾預,於是選擇視而不見。其實他覺得自己有些掩耳盜鈴——從羅刹營地當中繳獲的數百斤肉乾,也說不好到底是由什麼製成的。
剝下來的鎧甲、武器以及營中的一切東西都被搬進地堡,由士兵當中被挑選出來的手藝人製成簡易的車輛和更加便於攜帶的營帳、睡袋、兵甲。而死去的羅刹們的陰靈,則被他統統收攏以待日後煉化。等再有一場風雪過去,這支五百人的羅刹軍隊所留下的痕跡就永遠地從世上消失了。
李伯辰莫名有了些感慨——食人者,終究也會變成肉食。
五天之後,他們啟程了。上路之前戈玄白認為必要“師出有名”,於是李伯辰將他所率領的這支軍隊命名為“奔掠營”。他原本有些擔心其中某些士兵會不想北上,但沒料到幾乎沒有人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