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樸正金做過試探,派遣軍方使節來到華夏,想要獲得華夏最先進的殲十戰鬥機。
依然是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到,這是讓華夏免費白送,樸正金不想給錢,當然也給不起錢。
華夏非常慷慨的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樸正金就知道了自己從華夏已經無法得到更多的東西,於是開始重新啟動核計劃,逼迫m國談判。
當然,先前我們已經說過,m國考慮到跟南高麗和東瀛的盟友關係,不可能搭理樸正金。
可以說,樸正金和m國的思維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而華夏跟樸正金和m國的思維也不在一個頻道上,大家全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在製定戰略。
國際關係,甚至人際關係,其實多數時候都是這樣,如果大家的思維在一個頻道上,那麼反而很容易溝通進而達成一致。因為大家無法溝通,也就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那麼訴諸武力就成為必然選項。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戰爭都因為無法溝通而產生,還有很多時候是雖然大家能溝通但在根本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就比如有那麼一個海島,雙方都認為應該屬於自己而且不願意共享,既然在談判桌上無法解決,最後隻有通過戰爭決定真正歸屬。
說這些是要表明一個道理,人類曆史複雜紛擾,今天我們看到的每一次曆史事件,都由諸多不同因素使然。每一次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曆史背景,因此把兩件不同的曆史事件放到一起比較是極其愚蠢的。
回到華夏與高麗半島的關係繼續說,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兩國關係史一直伴隨著華夏國境線的不斷後撤,當年李成桂發兵爭奪的地方,如今已經變成北高麗的內地。換言之,雖然華夏在曆史上一再入侵高麗半島,事實上高麗曆代王朝是不斷占便宜的,其國境線不斷向北推進。嚴格說起來,這還不是高麗方麵侵略的結果,兩國在出現領土爭議的時候,很多時候是華夏自己讓步了。
我們都知道華夏在近代積貧積弱的時期丟了不少領土,但麵對高麗半島卻又是另一番情況,竟是在國力最強盛的時期讓出了領土。就比如大明王朝,把高麗半島方向上的衛所內撤,讓出來的土地自然被高麗王朝占領,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鐵嶺衛”是怎麼回事。
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中央王朝更加看重的是關內的富庶之地,古語常雲“兩湖熟,天下足”,對塞外苦寒之地興趣不是很大。
對看重吃喝的華夏人來說,首先塞外在這一點就不符合要求。由於氣候原因,很多農作物在塞外無法種植,包括華夏人的主食之一大米,屬於傳統的南方作物,在塞外同樣無法種植。
注意,今天東北大米享譽全國,但東北大米的曆史其實非常短暫,水稻並非是東北地區的傳統農作物。還是十九世紀末,高麗移民來到東北嘗試水稻種植,這才有了今天的東北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