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其實廠子已經走上了正軌,有負責管理的安支書和李鶴宏,有生產的工人,有收購原料的收購員,還有銷售,以及來自方師傅的技術支持,和安西的宣傳。
一個小卻五臟俱全的廠子順利運轉起來。
尤其是在第一批產品出售之後,安實又帶回來一個又一個訂單,廠子開足馬力,加工加點的生產。
等到了年底,村裡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都進了廠裡,當上了正式工。
要不是安支書節製著,他們甚至想拋下土地,都進廠了。
這當然不行,不說上麵會不會同意,就是每年按量上交的糧食就是個硬性指標,不能本末倒置。
為了解決人員短缺的問題,李鶴宏通過家裡的人脈給村裡弄來了先進好用的機器,有翻地的,播種的,割稻的等等。
這大大緩解了種地的辛苦,也保證了下河村稻米的產量。留一些種地好手打理,其他人就全都可以進入工廠了。
當然,即使有了機器,但種田肯定比廠裡辛苦,所以村裡給他們的工分也是格外的多,相當於工人工資的三倍。
眾人也沒有異議,畢竟他們是為了全村的任務糧,多給一些,他們才會更認真一些,保證任務不出問題。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村民的收入明顯提高,這才不到三個月,發的工資已經比往年整年的兩倍還多。
與此同時,廠裡的效益也非常好,就這麼幾個月,他們足足賺了有七千多,這還是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資的純利潤。
安支書用這些錢向幾個已經談好的村子下了訂單,除了任務糧之外的農產品,有多餘的他們統統都收。
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隻要有原料,工人就有活乾,有產品,而安實總能賣的出去,賣的價格還越來越高。
說道安實的業績,就不得不說,他好像天生是吃這碗飯的人,尤其是在劉洪銘和張賀偉加入之後,他們基本上是一談一個準。
安實通過建立的人脈關係,見到收購站站長的麵,張賀偉負責出謀劃策,製定讓站長心動的計劃。而劉洪銘親和力十足,負責拉近關係,讓人產生好感,放鬆戒備。
三人組在談的時候,還會拿著安西的文章讓站長看,能在這麼多的報紙上出現,可見他們產品的實力。
這個年代的人還都挺單純,以為報紙上說了好,就真的是有官方背書的好,卻不知道,安西其實就是借著華美的文章打軟廣告而已。
而報社的人,當然有人看出來了。
但是奈何安西寫的文章是真的好,吸引力十足,這段時間,讓他們報社的銷量都漲了不少,他們沒理由不登的。
而且安西也不真的隻打廣告,還是有不少乾貨的,他甚至寫過一些保存食物的小妙招。
通過讀者的來信,報社也知道這些方法是非常好用的,老百姓們看的很高興。
看報的人高興,報社自然高興,那還有什麼好說的。不管安西寫什麼,發啊!
因此在安西幫著設計包裝,設計品牌形象的時候,他的稿費不減反增,已經達到了月入兩百的驚人數字。
而花了安西大力氣的廠裡宣傳工作,才不過僅僅月入十五元而已。
但即使是這十五元,也讓一乾知青羨慕極了。
他們也不是沒試著和安西學習,給報社投稿,可是能被錄用的卻是極少極少的一部分,而被退回來的稿件,光是郵票錢就不是個小數目。
這樣入不敷出,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
知青們一開始還有點不服氣,但是在看過安西的文章之後,一個個全都醃了。
安西的文章確實寫得好啊,尤其是那字裡行間的吸引力,就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文裡描繪出的場景,既美好又栩栩如生,就好像發生在你眼前一樣。
這就是差距,□□裸的差距。
當然,這其中也是有成功的知青。
有兩個知青,文章寫的就很不錯,其中男知青還會畫畫。
安西直接把他們招進廠,讓他們當了廠裡的宣傳工人。
他們的任務是給產品寫宣傳文案,設計產品的包裝,在廠裡組織宣傳活動等等等等,任務雜而又需要動腦子。
所以安西給他們定的工資比自己的還高,這也是經過了安支書和李鶴宏同意的。
年底,整個下河村都是喜氣洋洋的,不僅僅是他們掙到了錢,也因為周圍其他村裡看到了他們村的前景,由此導致的村裡的小夥子小姑娘格外受歡迎。
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說媒的人家條件都不錯,因此成了好幾對,都安排在了年底結婚。
而安誠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回了村裡,他回來和孫秀秀成婚,並順便帶她隨軍。
說起來,孫秀秀原本也是有機會進廠宣傳部的,不說她的關係有多硬,就是她的文章寫的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