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1 / 2)

徐琳琅又看了常茂送過來的首飾,心裡便明白了。

徐琳琅明白過來幾分,現在,皇後娘娘在點心比賽上賞給了她一幅頭麵的事情在應天府傳的沸沸揚揚,大家都在揣測,皇後娘娘這是屬意徐琳琅為太子妃了。

原本,在這樣的關頭,就算對徐琳琅有心思的公子哥也該對徐琳琅退避三舍,免得在此事上麵附逆了皇家的意。

可是,常茂偏偏在這樣的時候,逆流而行。

常茂如此行事,可見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定的,畢竟,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會惹怒皇家。

在這樣的時候,一向穩妥的常茂如此行事,可見,也是真心看重徐琳琅。

徐琳琅想了想,既然鄭國公常茂有如此之大的勇氣,她便也沒有什麼好擔憂的。

常茂確是良配。

這偌大的應天府,偌大的大明,怕是也隻有嫁給常茂,才能有她想要的自由。

徐琳琅心裡有了主意。

徐琳琅吩咐阿筠去尋了針線、繡布和花繃自過來。

自從回到魏國公府,私下裡的時候,除了給皇後娘娘做繡品,徐琳琅幾乎是不動針線,如今怎麼主動拿起針線了。

阿筠開口問道:“小姐這是又給皇後娘娘做繡品嗎?”

徐琳琅搖了搖頭,笑了笑:“不是。”

阿筠不再多嘴了。

這些日子,應天府各貴家的眼睛都緊緊的盯著太子妃的位子,

眼見這入了冬,應天府的冬天,雖然不至於天寒地凍,卻也是讓人全身濕冷。

偏偏這個時候,長江中下遊決堤,發了水患,大批百姓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這些百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一路逃災,湧到了應天府來。

黃河下遊夏天的時候發了蝗災,如今,應天府城內,已經有不少秋天的時候就逃災過來的流民。

皇上派了欽差大臣去治理兩地的災害。

黃河下遊那裡,一入冬,蝗災自然沒有了,苦的隻是百姓顆粒無收,朝廷發了賑災的糧食,不過也是讓災民勉強果腹罷了。

如此一來,逃災到應天府的災民也不願意回去了,就算在應天府要飯,也比回去強上一些啊。

長江中下遊決堤的事情卻是有些棘手,水勢洶湧,堤口久久不能堵上,百姓們的家園被大水衝的一無所有,大批流民拖兒帶女的來到應天府。

誰都知道,應天府富庶,這隻要來到了應天府,就不至於餓死。

一時間,應天府內四處可見無家無歸的流民。

隨之,城中的偷盜事件多了不少。

事到如今,賑災勢在必行。

朱元璋登基以來,雖然也發生過幾次災害,但是並無百姓流入應天府中,多是當地官員主持賑災。

但是此次災情嚴重,百姓無家可歸,隻能來到天子腳下,希望能夠得到天子庇佑。

皇上已經派了能臣去兩地賑災安撫民心,不過,眼下,應天府內的流民,也是要管的。

新朝初立,應天府的官員,還沒有多少應對這樣情況的經驗。

皇上一向想讓太子多曆練曆練,這幾年,皇上把諸多政事都交給太子處理,太子都辦的不錯,皇上對太子愈發的信任。

在此形式下,倒是平息了皇子們對儲位的爭奪。

大臣們也看的明白以後的形勢,再加上太子一向頗有威望,眾大臣對太子很是擁護。

如今,應天府的災民是前所未有之多,賑災之事,刻不容緩。

若是耽擱了,在都城之內,都是餓殍滿地,難免會民怨沸騰。

朱元璋給太子撥足了銀兩,便、指了太子親自去賑濟應天府的災民,想到之前北境戰事,四皇子朱棣表現不錯,朱元璋便派朱棣輔佐太子。

可是沒過幾天,就傳來了太子和四皇子關於賑災的意見不合的消息,

太子朱標,主張在應天府臣內,廣布粥棚,散粥濟民。

四皇子朱棣卻主張,要把湧進應天府的流民都集中到應天府城外,再行救濟之法。

太子朱標認為若是讓流民出城,便會讓應天府的百姓和流民認為是朝廷要將流民驅逐出城,如此一來,便寒了百姓和流民的心,折損了天恩浩蕩。

四皇子朱棣卻是情緒激昂,說是眼下形勢,賑災本身就是安撫民心,隻要妥善賑災就不會寒了百姓的心,不必如此小心翼翼。

四皇子還說,發了水患,便又起瘟疫的可能,必須及早讓流民出城,才能保應天府安定。

不單如此,四皇子還說了好多危言聳聽的由頭證明他是對的。

太子卻認為根本沒有那麼嚴重,那些說辭,是四皇子太多慮了。

眼下,城中有流民,他們麵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吃食,隻要賑災銀子充足,給他們開上一斷時間粥棚,發上棉衣,讓這些日子平穩的過去,等到兩地災害除了,再把他們發配原籍便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