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茄炒蛋作為大眾菜色在華夏可謂是家喻戶曉,配料簡單易得,烹飪方便,顏色鮮亮,極為下飯,也不至於做的太難吃,所以深受大眾喜愛。
而且各家各戶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道番茄炒蛋。
有人喜歡去皮的,有人喜歡帶皮的。
有人喜歡湯汁多一些,有人喜歡湯汁少一些。
有人喜歡放鹽,有人喜歡放糖。
總之,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道媽媽味的番茄炒蛋。
比如陳樗懿,最喜歡吃一個西紅柿和一個雞蛋搭配的番茄炒蛋,番茄必須剝皮,調料隻放鹽,也沒有蔥花。
這讓幼年的蘇子放一度以為番茄炒蛋是鹹的,以至於第一次在老南方吃到甜口的番茄炒蛋時激動地吃光三大碗米飯。
同住的舍友看到他的表現差點都要號召全班同學為他捐款。
後來蘇子放自己學習料理,番茄炒蛋也算是入門級菜品,經常是一言不合就做一道,現在做來也算得心應手。
番茄要選擇粉皮的那種,肉質比較緊,汁水比較少,適合炒菜。
蘇子放將番茄去蒂後在頂端開十字刀,用熱水燙過一遍,迅速剝去表皮對半切開,再用滾刀法把番茄切成小塊。動作連貫,一氣嗬成。
這種切法不僅成品美觀,而且可以鎖住番茄內部的汁液,是老南方學校一年級新生的必考題目。
處理好番茄,蘇子放右手持蛋搖晃幾下,在碗邊緣一磕,三指夾住蛋殼拇指順勢向外拉開,蛋清和蛋黃瞬間分離,全部落入碗中。
完美的單手打蛋!
倒入半勺料酒和鹽,蘇子放也不用打蛋器,隨手拿起一雙筷子,沿著順時針方向迅速的將蛋黃打散,這樣處理過的雞蛋炒後更加鬆散,也更容易掛汁。
起鍋熱油,等到油溫五成熱時將雞蛋倒進鍋內,用筷子化散,看著雞蛋都凝固,蘇子放迅速盛出放在一邊備用。
洗鍋重新燒油,蘇子放將番茄倒入鍋內,用小火翻炒到番茄出汁,把剛剛炒好的雞蛋重新倒回鍋內翻炒均勻,加入一勺糖,半勺鹽,再撒上一把剛切好的小蔥。
軟嫩的雞蛋吸飽番茄的湯汁,仿佛霞光灑在金黃的棉花上麵,翠綠的蔥花點綴其上,滿是田野的味道。
蘇子放舀起一勺嘗味,酸甜的汁水不自主地沿著他的喉管流進腸胃,小塊的番茄肉在唇齒間咬碎,口感極沙。裹挾著番茄風味的雞蛋軟嫩無比,像是含著一團棉花糖在嘴巴裡舍不得咽下。
若隱若現的鹹味讓整道料理的酸甜更加明顯,蘇子放咽下湯汁。
一名穿著紅色長裙的女子緩緩起身,拖尾綿延不斷,在地麵翻出浪花;一名身著金黃華服的男子出現在她的身邊,勾著她的腰開始共舞。
碧綠的珠寶點綴赤金之間,演奏出一曲生命的大和諧!
人間美味!
然而,係統提示毫不猶豫的給蘇子放一巴掌!
【一盤表現一般的番茄炒蛋,c級。】
再看向下麵的係統評價,蘇子放滿臉都是不可思議。
係統給這樣一道沒有什麼工序,不用什麼特殊技巧的番茄炒蛋給出的評價,甚至比趙熙做的鍋包肉還要多,密密麻麻寫滿整個麵板。
“番茄燙皮的時間不對,熱水澆的時間過長,導致番茄表層已經變熟,受熱不均口感不好。”
“雞蛋沒有完全打散,鬆度不足。”
“番茄翻炒時間不合適,汁水沒有炒出。”
“調味失敗,口味沒有融合。”
……
認真看完後,蘇子放竟然生出一種“我是不是不適合當廚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