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紛紛裝作聽不見,不知道的樣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專心對付眼前的包子。
因為生煎和蟹黃湯包的餡料做法基本一樣,薛意也沒有特意修改什麼,隻是演示了一遍用蟹黃和蟹肉熬製餡料的方法,又準備了一鍋皮凍。
指點的過程也很簡單。
“你們就按照生煎的樣子包蟹黃湯包的餡料,留一點位置放皮凍進去,大概三到四份餡料比一份皮凍就好。”
他們做生煎包已經有幾天了,包括蘇子放在內都算是熟手。
可是蟹黃湯包除卻蘇子放之前跟著學過,其它三人都是第一次製作,難免會出點……精彩表現。
趙曉曼和張子丹僅僅看了一遍就還原了八成,沐飛也大致做出了六分模樣。
薛意:……
他記得教蘇子放的時候,光是擀皮這一條就花了五天,等到包出能看的包子已經是半個月之後的事情。
本來還打算今天主要靠自己來包蟹黃包,所以皮凍準備的少了一些。
現在這個情況,大概是都不用自己上手了。
跟著看了幾個後續包的包子,薛意暗歎一聲,看向蘇子放的眼神都有幾分不滿:“自己這個徒弟彆的還好,這基本功是真的不行!”
正在熬湯的蘇子放突然感到後背一冷,轉身看去,發現薛意正在提醒幾人蒸蟹黃湯包的注意事項,沒有任何異樣。
悻悻然轉過身,把最後一隻鴨子放進鍋內,開始處理鴨雜。
“這個洗乾淨後千萬不要焯水,要用原湯燙熟,不然味道不夠濃鬱。”
薛意不知道什麼時候摸到了蘇子放身後,提醒一句後也不等回複,回到自己位置開始準備小餛飩。
作為特色美食,柴火小餛飩一直是景陵人民心頭好。
在地鐵還沒有通浦口的時候,不少景陵人民周末都是不遠幾十公裡驅車趕往江對岸,就為了吃一口正宗的柴火小餛飩。
雖然現在不允許生柴火,可是老方法做出的小餛飩依舊是景陵人民的白月光。
薛意選用的是豬前腿肉製作餡料,三肥七瘦,鮮嫩無比。
耗時三個小時熬製的豬骨高湯篩過油麵,先出奶白色,確認過眼神,是鮮美的味道。
餛飩的包法比包子簡單不少。
方方正正的麵皮捏在薛意手中,筷子挑起一塊肉餡,放在餛飩皮中間,四指向手心一攥,順手甩進撒了麵粉的盤子中,一枚小餛飩便包好了。
薛意手法極快,不到十分鐘盤子裡就堆得滿滿當當。
這邊,蘇子放的鴨湯也熬出了滋味,金燦燦的鴨油鋪在湯麵,惹人垂涎。
趙曉曼和張子丹將兩口大蒸籠摞在一起,蟹黃湯包開始上氣,約莫一刻鐘就可以出鍋。
沐飛也在鍋底刷上一層油,生煎包蓄勢待發。
嫋嫋炊煙從後廚升起,混著鴨湯的醇厚、豬骨高湯的鮮美、蟹黃湯包的油潤、生煎包的酥脆還有陽春麵的清爽,交織成一首味蕾跳動的樂章,拉開這條街道、這座城市最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