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河灘羊(2 / 2)

儘管已經通過彆人問到楚辭的情況,可是終究不如廚師本人來解釋得到的精準。

而且他們屬於同樣的十分的菜品交流,也不存在誰吃虧的情況。

蘇子放愣了下,回憶著自己的包飯的做法,將自己領悟到的廚師的味道和食材本身的運用說出。

馬經綸微微頷首,像是若有所思的樣子。

還要再問什麼,卻聽到上課開始的聲音,隻能將這個心思按捺下去,留著後麵再問。

京派的廚師代表不是馬經綸的師父韓一言,而是同樣在泰和苑擔任大廚的趙虎。

名字普普通通到沒有特色,做的東西和講話卻是反差極大。

出品的京醬肉絲鹹甜適中,醬香濃鬱,風味獨特,一手醬爆手藝讓整道菜增色不少。

說起來,很多人都知道帝都烤鴨和京醬肉絲是京菜兩大名菜,卻不知道他們還有一段淵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紫禁城邊上有一個來自東北的陳老爺子,和孫子相依為命,靠做豆腐維生。

有一年過年,陳老爺子手頭有些拮據,可是孫子又想要一隻烤鴨,好好吃一頓年夜飯。

陳老爺子就把豬肉挑出瘦的,切成很薄的片,下鍋炒並放豆醬炒好,當做烤鴨。沒有麵餅,就把剩下的豆腐皮切成方塊,照貓畫虎就做好了“烤鴨”。孫子用豆腐皮卷著大蔥和“烤鴨”吃的那香就彆提有多麼高興了,爺倆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春節。

後來孫子長大後到全聚德學徒,成了一名水平不錯的廚子。

烤鴨也是常吃了,卻總體會不到第一次吃烤鴨的感受。

經過陳老漢的指點,他孫子對菜品不斷改進,才有了現今醬香濃鬱,肉絲細嫩的京醬肉絲。

這種做法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是許多知名菜品的發明過程。

趙虎還是讓眾人都嘗了一遍京醬肉絲,這才開始教學。

不過和周安年的教學方式不同。

趙虎更偏向於演示興致,在短短兩個小時內,不僅演示了乾炸小黃魚、福壽肘子、爆肚這種經典名菜的做法,向所有人點評之後,還決定傳授一向絕技。

涮羊肉的切法。

“大三叉、黃瓜條、磨襠、小三叉,這四個地方就是我們切涮羊肉最常用的部位。”

“分彆是後腿上部、後腿內側、羊臀、前腿上部。”

切出來的樣子也是各有不同。

趙虎說著,將刀磨得鋥亮,一塊白布蓋在羊肉上,手起刀落,用著拉刀法,不到幾分鐘切出四大盤羊肉來做展示。

大三叉和小三叉肥瘦各半,堆在盤子裡像是一幅漸變的粉色畫卷一樣,磨襠和黃瓜條則是全瘦居多,擺在那裡就讓人想要扔進鍋裡。

最絕的是,趙虎將四個盤子立起來,切好的羊肉規規矩矩地貼在盤子上,沒有絲毫掉落的樣子。

“我剛才用的就是涮羊肉的刀法,這下刀並不講究快,而是要薄!”

“隻有薄了,才能有綿嫩、入口即化的口感。”

“而且這羊肉切出來,必須是要厚薄一致,不能出現前後左右厚度不一樣的情況,會影響在鍋裡的熟度!”

“這手藝沒有幾年時間很難練出來。”

“給你們教這個,也並不是想說什麼規矩和技術難度,而是一個態度問題。”

“為什麼帝都涮羊肉這麼多年能夠獨樹一幟成為一個招牌?而不是像彆的地方的火鍋一樣?”

“就是這個精氣神!”

“老帝都人民說一句話,要講究,不要將就!”

“你們做菜也是一樣,凡事要講究,不要將就,否則,聽著差不多,實際上卻差了十萬八千裡!”

“下課!”

趙虎說完這句,將桌上四盤羊肉端起,消失在教室。

速度之快,讓蘇子放懷疑他是趕著回去吃羊肉,而不是真的講夠了時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