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皇子年紀都大了, 上書房的先生授課和以往時候也有了些不同,上課時長縮短了不說,就連要求也沒有太嚴格。
這日下課之時, 也不過下午兩點左右。
殷陶帶著書本回到處所之時, 正碰上五爺在屋子裡等他。
殷陶對著五爺笑道:“五哥今兒來得倒是早。”
五爺尋常進宮之時,要去寧壽宮、翊坤宮和裡都轉一圈後,才會來到他這裡, 有時中間還要插個十一。
五爺對著殷陶拍了拍身旁一套話本兒:“今兒五哥過來可是給你帶了好東西過來。孔尚任的《桃花扇》聽說過沒?”
殷陶應道:“自是聽說過。”
《桃花扇》是戶部主事、任寶泉局監鑄孔尚任花了十幾年時間, 三易其稿而作成, 如今已有幾家京城知名戲班進行排演, 從演出以來便評價很高,上至達官貴人, 下至販夫走卒都十分喜歡, 幾乎是個零差評的戲劇所在。
戲劇播出的同時,也帶動了《桃花扇》話本兒的傳播與銷售。
殷陶從自己帶去課堂的書籍當中翻了一冊出來, 對五爺道:“多謝五哥好意,我這正在看著呢。”
說起來, 這本書的確最近比較風靡,聽說宮外的文化人幾乎人手一本, 宮裡幾個兄弟如今也是人人都有。
幾個上學的小阿哥們人手一本,就跟從前班裡男生手裡人人一本金庸女生人人一本瓊瑤似的。
十爺昨晚看這書看得都有些晚了,來上課還打哈欠呢。
五爺搖了搖頭, 神秘道:“十二弟你好好看看,五哥手裡這本書可是和你手上的那本不一樣,這裡頭可是有不止一個結局呢。”
同人文嗎?
殷陶來了興趣,從五爺那裡取了書來翻了翻,發現五爺帶的這書不光是同人文, 竟然還有不少肉在裡麵。
不得不說,這五哥就是能耐啊!
第二日便是休假,殷陶又去太後那裡請安,太後也說起了這出戲,還說康熙也看了劇本,覺得不錯,叫升平署已經排好了戲,過兩日就來寧壽宮演。
太後說起此事也很是期待,絲毫沒有從前提起看戲時候因著不懂戲文而產生的不耐:“這出故事的確好看,皇帝都跟我說好了,等後日南府來人唱戲之時,也把你們叫來一道兒看看,一家子好好樂嗬樂嗬。”
本來臘月裡頭事情就少,大家一起吃瓜看戲挺好的。
看戲那日,三爺來得相對較遲,與剛從毓慶宮過來的十三幾乎是同時抵達寧壽宮門外。
自從出了那件事後,三爺有些心灰意冷,出席宮廷活動也不大熱衷。此時正麵遇上十三,更是表情僵住。
十三也聽說三爺剃頭的始末。
他那日剛剛替康熙巡視畿甸回來,當午在府上被幾個文人相公奉承了一番,喝了些酒,南北東西都給忘了,自然也忘了還在敏妃的喪期,把頭給剃了以後也是後悔不已。
雖然知道三爺不是有心的,但十三看到三哥心裡還是有些膈應。
後頭還有老九、十四等人盯著,這時候如果他和三哥起什麼爭執,隻能叫彆人看笑話。
十三隻是淡淡看了三爺一眼,便徑直走了進來。
三爺鬆了口氣。
前段時間他的確是有些飄了,如今自知理虧,麵對著十三也不知道說什麼,十三弟無視他也好。
這日幾乎所有皇子都來了,就連平日裡不大進宮的直郡王也來了。
但有一個人沒有來。
十一。
宮戲未開場之時,殷陶對著五爺問道:“十一哥今兒為什麼沒來?我記得月初過去看他時,他似乎好了不少,坐起來陪我說了兩刻鐘的話也未見疲乏。這幾日他也已經去上書房上課了,臉色也好了不少呢。”
雖然坐在那裡陪人說兩刻鐘的話對於大多數人是件尋常事,但對於近段時日斷斷續續病著幾乎一個冬天都在臥床的十一而言,還是蠻不容易的。
既然都能去上書房念書了,出來參加點娛樂活動也好。
五爺道:“宮戲開場,鑼鼓聲不少,太醫還是建議靜養為妙。”
殷陶心裡默默一歎。
十一的身體已經差這樣了嗎?
難怪後世再讀九龍奪嫡這段曆史之時,並沒有十一這個人了。
不得不說這出戲魅力的確挺大,遣詞造句、起承轉合都恰到好處,升平署排得也好,演員選的也十分到位。
不愧是皇家班底,殷陶這種後世看了各色影視劇的人也給看住了。
就連素來一向不喜歡看戲的九爺和十爺都看得津津有味,其他人便更不用說了。
三爺原本今兒過來臉上是有些頹喪的,在看戲過程中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改變了不少,殷陶看他的神情似乎是真的看了進去,也忘記了這段時日一直縈繞心頭的煩惱。
總體來說,這是一台康熙看了都說好的劇。
康師傅不光賞了升平署和台上的戲子們,還叫人賞了這部戲的原作者兼編劇孔尚任。
《桃花扇》得到康熙肯定的消息也傳出了紫禁城外,一時間洛陽紙貴,作者孔尚任地位也水漲船高,不少王公貴族爭相邀請,堪比當年洪昇《長生殿》問世之時。
殷陶記得以前看爽文,主角寫一個什麼文章得了皇上賞識後,大家都爭相傳頌,盛世空前。
現在看來也不是完全脫離實際的。
就在看完宮戲的第二日,康熙收到了禦吏鹿祜上疏彈劾李蟠、薑宸英兩人的奏折。
這兩人正是康熙三十八年順天府鄉試的正副主考官。
這年頭做禦史也挺不容易的,乾得都是上疏彈劾得罪人的勾當。
可若是遇事隻知道和稀泥,不能正確把控朝中局勢,等許多官員犯事後引起眾怒,最終鬨大了讓康熙注意道事態嚴重更是不好。
這是禦史的失職,皇上第一個處決的便是禦史。
而鹿祜這次所奏之事大有越鬨越大的趨勢——有不少京中士子聯名上告,道是李蟠、薑宸英二人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縱容科場舞弊,使有才之士不得為國家所用。
科舉取士向來是國之大事,任何官員想要通過把持科舉的插手朝廷舉士都是重罪,是動搖國本的行為,必須予以重罰,也好殺雞儆猴。
康熙將鹿祜的奏折反複看了兩遍後,叫人把太子和直郡王都給請到了乾清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