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掏錢 劉紫妍提高嗓門:不給!(2 / 2)

【瑜哥哥,事發急促,特寄兵書於你,切記軍隊的理想之態是不劫掠、不經商,若一隊萬人以上的軍士可自己解決軍餉,那還是朝廷之兵乎?若說殘疾軍士安置,可送往遠離戰場之地,放入需安保嚴密處,然,不可在軍隊內建立大型商家。】

寫完這封信,秦湛瑛便去了一趟戶部,盤點國庫所剩金銀。

毫不客氣地說,要不是去年殺了戶部一批人,又讓劉紫妍喝著藥把這規整了一番,各地的豪族被殺了一批後,稅也收的上來了,麵對北孟這次突如其來的進攻,南禹即使打得起仗,仗後對軍隊的撫恤也極有可能發不出去,到時候就隻剩兩條路可走,一,找澤國要援助,二,抄貪官的家。

畢竟之前在南禹、北孟、澤三大國裡,估計就澤的財政是健康的,北孟問題最大所以一直對百姓進行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南禹則是卡在中間不上不下,朝廷的主管人皇帝不願意折騰百姓,但國庫又空得能跑馬。

為什麼在秦湛麒等人眼中,秦湛瑛的太子之位已經穩了?不是因為這些人的目光敏銳到能明白秦湛瑛自帶廣闊國土的法理性對一個王朝來說多麼重要,而是秦湛瑛一通狂殺之下,通過抄來的銀子將朝廷多處虧空給補上了!

一個人,若是能夠將一個朝廷的虧空全部補上,還能有三百萬兩的剩餘,那麼在承安帝腦子沒問題的情況下,就算秦湛瑛不想做這個太子,他大伯都要拖著他不讓走!

也虧了秦湛瑛的努力,現在麼,難為一下劉紫妍還是可以把打一場仗的錢擠出來的。

五十萬兩而已麼。

經過一番努力,劉紫妍劉大人已經獲得了上朝的資格,雖然一品的紅色官袍穿不上,隻有五品的綠色官服,可皇家極為信重她,特賜三品官員才能佩戴的金龜袋,還是專門送到福祿壽三星麵前供過的。

劉大人喝藥上班太不容易了。

聽到秦湛瑛報出來的數字,劉大人立刻激動起來,完全不給上司留麵子,果斷拒絕道:“我好不容易給國庫裡攢了三百萬兩銀子,這就要拿走五十萬?那萬一來個什麼天災人禍,我們還管不管?朝廷上下各衙門的俸祿還要不要發?”

秦湛瑛:“俸祿要用的銀子根本沒算在國庫那三百萬兩裡,年初孤就讓你就帶著條陳入宮,將這筆錢提前劃出來歸置到內務府儲藏了,國庫裡剩下的銀子就是為了應對戰爭、天災這些意外用的!”

維持朝廷各衙門運轉的常規費用、官員的俸祿,本就是一個國家的“最低成本”,秦湛瑛在財務一道講究一個穩字,早在年初就讓劉紫妍把這部分錢挪到安全的地方存起來了。

至於為何國庫不安全,要放在皇帝手下的內務府才能安全,其中真意大家心知肚明即可,說出來可就不體麵了,朝堂上許多大人還要臉哩!

劉紫妍:“可、可也不能一下就要五十萬呀!和北孟打一場如何就這麼貴了?不是說贏了嗎?怎麼一點賺頭都沒有呢?”

秦湛瑛:“從古至今你見過哪場仗能大賺特賺的?”

劉紫妍聲音尖利起來:“我不管,我現在是戶部的庫藏主事,不能隨隨便便就讓人拿五十萬兩走!”

她身板小小,聲音細細,偏偏又為了強身健體練了內功,提高嗓門這麼一嚷,朝堂上大部分人都捂著耳朵,耳裡嗡鳴一聲。

承安帝揉著耳根,心想湛瑛讓這劉紫妍去戶部真是對了,這姑娘的確有才能,守起財來如鐵老鷹一般,誰伸手都要被她轟走,再有權貴伸手就會被告狀到禦前,不被啄走半張臉不算完!

人才啊!

隻有秦湛瑛仗著內功深厚巋然不動:“足額發放撫恤就是要這麼多。”以前軍隊發撫恤總是不足額,軍士們賣了命還得不了好結果,慘得很。

劉紫妍掐指一算:“那接下來是不是國庫就隻出不進?要用那剩下的二百五十萬兩一直挺到夏糧收麼?可南禹這邊沒澤那麼溫暖,能一年兩熟的地方少,許多省份也征不上來夏糧,不會要加賦吧?”

她麵露警惕,這農業稅的確是各王朝千百年來最可靠的羊,毛是被薅了一通又一通,可她在地方乾過,深知這麼乾其實也是透支官方信譽和國家生命力。

秦湛瑛:“朝廷又不是隻有收稅這一項收益。”

他意有所指,劉紫妍耳朵一動,明白了老大又想繼續抄家,估計連抄哪一家都想好了,便不再吭聲。

抄家是個肥差啊,之前戶部最貪的那一家被抄時,硬是從其在郊區的田莊地下室裡挖出來五百萬兩白銀,因為保存不當,有些銀子都發黑了。

這起案子直接將承安帝氣得喝了半個月的蓮子湯,可朝廷許多官吏的俸祿也立刻能準時發放了。

為了不讓這批銀子一口氣流入市場導致商貨不足,秦湛瑛還拉著戶部開了兩天的會,重點講述貨幣與貨物的關係——如果貨物不夠,導致銀錢購買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是銀錢的購買力收到影響了,屆時想要購物者就會加錢,導致錢不值錢,商貨不足也會影響擁有這筆錢的人不滿。

“當年瓊崖島就出現過錢多貨少的情況,那是瓊崖島發跡的第一年,百姓們手頭有了錢,都想采購年貨過個好年,結果肉的需求被擊穿了,布也很快步了後程,於是我們不得不發行了肉票和布票,百姓買東西得持票。”

想起以前老百姓才有了點錢,就拚命買肉做醃肉、做香腸的事兒,秦湛瑛還挺懷念的,因為有些淳樸的百姓還專門將做好的吃食放呂府門口,也不知是為了感激他們家抗擊倭寇這麼多年,還是把他們當神仙在拜。

秦湛瑛感歎:“我那會兒還是七八歲的小孩子呢,在親身經曆這種事前,我哪兒知道還會出現這種事,真是不親自到地方積攢治理經驗,就不會知曉這些民生相關的事。”

戶部眾人:……

過來旁聽的承安帝:……

太子真不愧是跟著家裡長輩一起開創澤國的人啊,他居然在七八歲的時候就悟出這些東西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