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日本是沒有醬油這個東西的,人們用味增來作為調配食物的輔料。”
“到了鐮倉幕府時期,一個叫做覺心的禪僧,向紀州湯淺的村民傳授金山寺味噌的做法,結果一個不小心做出了些醬油,也就是現在“溜醬油”的雛形。”
“隨著時間的推移,醬油的種類越來越多,工藝也越來越複雜。1666年,首次出現了有關淡口醬油做法的最初記載;時隔不久,緊接著,1697年,又出現了有關濃口醬油的最初記載。明治時代後,醬油的製造徹底豐盛起來,以“濃口醬油”為代表的醬油,成為日本市民飲食不可欠缺的調味料。”
課堂上,一個低沉的聲音在教室裡回響。窗簾被拉的嚴嚴實實,幕布放下來,學生們都安安靜靜地坐著,隻有投影儀還在工作。從豆子的挑選到醬油的種類,紀錄片裡的畫麵不斷轉移,從商店玻璃窗裡擺出來的一瓶瓶醬油,又到還在缸中冒著氣泡,還未過濾的最原始的豆醬。
在還沒有完全轉化成醬油的時候,原始的豆醬呈比咖啡稍深一點的棕色,加入鹽,每天都要用木棍攪拌。那些用來裝豆醬的缸非常大,一個接著一個,在平地上一排一排地鋪開,做醬人走中間的道,用很長的,帶勺子的木棍去攪。
開始的時候,每天都要攪動一次,後來2-3天攪一次,再發酵過後,變不再輕易攪動,靜侯幾個月後的出缸。用紗布榨去缸中的殘渣,而醬油渣,加鹽水再過,還可以重複出三遍。
……
“關於日本醬油的淺談與分析……”
“這個東西還要寫作業的嗎?”
“下星期起碼要寫一篇3000字的感想出來,想哭。”
走進教室,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聲音。除開課堂考核,還有這種課後的實踐類型,雖然不會因為這個被評分,但是寫的太敷衍也會被老師記住。
而同樣被布置了這個作業的才波誠一郎把手枕在頭後,“我以為會讓我們釀造啊。所以隻是讓我們自己買了來品嘗試驗嗎?”
“釀造的話,時間太長了,而且身為廚師,我們隻要會用就可以了,不用什麼都自己動手做嘛。”他身邊的一個女生回答道。
川島麗子將筆記放回書架上。“日本醬油按顏色,香氣和味道,一般分為:[白],[淡口],[甘口],[濃口],[再仕込],[溜]六種,然後不同地區,不同的品牌,又分為相當多的種類,一個人要買的話未免太多了,不如一起怎麼樣?”
誠一郎想了一會兒,“好主意。”
……
“大家都有這個作業嗎?”晚上,極星寮,才波誠一郎把大家叫出來,將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說了一下,分開來購買的話,不如一起,一個人負責一個地區,然後集合起來,資源共享。
“今天上午布置的。”幸平創真舉手道。
“不太清楚,我明天才有這個課。”大黑一郎說道。
“大家都是二年級,課程差不多的吧。”霧野勝子插進來。
“那麼,大家把自己能想到的醬油都寫下來吧,寫在紙上,看看我們要試驗多少種。”
本釀造醬油,混合釀造醬油,混合醬油……大家洋洋灑灑寫了相當多種,最後每人負責一頁紙。
“生抽和老抽是什麼啊?我們日本這邊有這樣的分類嗎?”“多試一點沒有什麼壞處吧?你看勝子不也加了什麼BlueElephant嗎?”“是泰國的魚露啦,雖然有點腥但是接受了還意外的帶感呢。還說我,Kecap Manis難道不是做印度尼西亞炒麵用的嗎,銀他還不是一樣寫上去了。”“啊,這個,一時順手,給忘記了……”
爭吵中,誠一郎拍了下桌子,“既然這樣,擴大一下範圍,以世界作為劃分,就不要拘泥於日本了吧。”
於是醬油的種類又變得更加五花八門了起來,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用過或者曾經看過,聽過的醬油。他們還讓極星寮的管理,大禦堂文緒做了推薦。
文緒阿姨認真地想了一想,“推薦的話,新加坡產的“大華”醬油還不錯。新加坡那邊的海南雞飯很是出名,雖然現在有很多人用印度尼西亞的醬油來代替新加坡醬油,因為印尼的又甜又濃,價錢又便宜,但是做出來其實並沒有那麼好吃。雞飯醬油還是海南人做的最好,他們有秘方,不公布。”
“當地人把“生抽”叫為“醬青”,“老抽”稱為豆油,要代購的話,要注意一下這一點。”
“生抽和老抽又是什麼?”幸平創真對這個不是很懂。而堂島銀和大黑一郎也對此有疑惑。
“我們這裡沒有生抽和老抽的說法,我也是去一些華人開的餐館裡吃飯知道的。”為了給他們示範,大禦堂文緒走進廚房,從自己的儲藏區裡拿了幾瓶出來。不同包裝的醬油,相同的都是上麵的標注並非日文。
產自香港的“九龍醬園”,來自大陸內地的“草菰醬油”,還有台灣“民聲食品工廠”生產的“壺底”和“炭道”,以及其他的品種。
她把醬油都倒了一點出來,淺淺的碟子裡,蕩漾著濃鬱的深色,讓五個人品嘗。
“有一點甜甜的,比淡口醬油更濃,鹹了以後回甘,有甘草的味道。”紺野和涉點了一點放到舌尖。
大黑一郎點的是錦記薄鹽生抽,“偏鹹一點,感覺口感比較分散。”
堂島銀和幸平創真蘸了蘸九龍醬園的老抽。“唔……稠稠的!醬油在舌尖化開,味道非常鮮美!”“香氣濃鬱,有點像日本的[溜]醬油,但是脂和氨基酸的味道比[溜]還要濃鬱——”
“簡單來說,生抽顏色較淺,老抽顏色較深,前者主要被用來調味,後者因為顏色,經常被拿來給菜肴上色,生抽的味道較淡,但是鮮度很高,而老抽則口感醇厚,醬油掛壁濃稠,卻鮮度較生抽更不明顯。”
用勺子撈一下,可以觀察到確實生抽更稀,老抽又黑又濃,勺子側的時候,滑落速度沒有那麼快。
“順帶一提,他們中國那邊,好像是拿老抽來給紅燒肉上色的,深紅褐色,和我們這裡很不一樣。”
“欸,是這樣的嗎?”大家驚訝道,“我們這裡都是用味增或者濃口醬油來燒的。”
“日本的醬油很多並不是純正的黃豆,而是加入小麥一起發酵,所以像那些白醬油,淡口醬油,都是帶有小麥的香氣。而中國則習慣加入甘草和糖,入口並不覺得死甜,而是那種回味湧上來的甘,用這種醬油上糖色,他們的紅燒肉,就會自然地帶點甜味。”
“不過他們的醬油燒的時候,經過火煮會變酸,所以都是最後快要出鍋了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