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臣誤朕,非朕負於大明。”(1 / 2)

「連皇帝的國丈都是這般行徑,更彆說其他那些大臣們了。有人一瞬換上了破衣,府內奢侈物全數轉移,走在外都看不出是個朝廷大臣,以此暗示崇禎自己身無分文。

「當時任內閣首輔陳演在崇禎帝問詢時為了表明自己清廉而裸捐。結果被劉宗敏一審,不過拷打了幾次,那貧寒的家裡就憑空冒出了白銀與黃金來。

「真是好一個為國為民,不敢貪墨的大臣啊。」

陳演一下就僵住了,一張臉青了白,白了青,嘴唇顫動說不出話。

朱由檢目光在他身上逡巡片刻,忽地笑了,他以黑幕中提及官職去稱呼陳演:“朕都不知,國丈與首輔府中財寶如此之多,可輪到國庫空虛,正是你們為君分憂的時候,怎麼就一點兒拿不出來了?”

周奎忙跪下稱罪,但還想掙紮一下,俯下身求饒:“這黑幕神異於未來之事,誰也論證不出真假,請陛下明鑒,勿要傷了臣子們的心啊!”

「李自成的手下們把大明臣子打劫了個乾乾淨淨,搜出七千多萬白銀,這時再跟前麵崇禎動員捐贈出的二十萬一對比,是不是更加有意思?」

黑幕的巴掌來得又快又猛,周奎領著一堆官吏跪在崇禎麵前,死死低下頭不敢抬起,臉頰燒紅,像被那無形巴掌狠狠扇了一輪。

朱由檢手指叩著桌案,遲遲不叫他們起身。他仍目視黑幕,神思已經不知道晃去了哪裡。

他低聲自語,想尋求黑幕認同,“此為諸臣誤朕,非朕負於大明。”

.

朱元璋捂著心口漲紅了一張臉,舍不得對馬皇後使力,便改向重重握住朱標手臂,無視掉長子頃刻僵硬笑容,嗓音發虛,“七千萬兩——七千萬兩白銀!”

怎得咱朝中就無這般臣子,好叫他能尋個由頭抄家,充盈充盈國庫,再送份扒皮套餐?

朱元璋痛心疾首望向大臣,一派希冀:“你們中,可有如此之人?”不要求七千萬之多,有那個一半也成,最少二三十萬,他不挑,真的。

李善長額角青筋直跳,委婉道:“陛下,您忘記自己定的律法了嗎?”

大明律裡明確規定,貪汙六十兩以上的就得被拉去問罪殺頭,數額再多的,要不淩遲示眾,要不剝皮填草掛到外頭當風乾肉。

這等嚴厲刑罰下,哪還有貪官汙吏敢主動跳出來冒尖兒的?

“不過,這黑幕怎麼隻以崇禎皇帝代稱?”徐達發現盲點。按理來說怎麼也該介紹介紹皇帝名字,結果一路聽下來,他們除了個明思宗和崇禎外什麼都沒收獲。

.

「貪官汙吏給晚期的大明來了一擊背刺,致使層層剝削下百姓無路可走,為求自保,隻能拿起武器加入起義軍尋求一點活命糧食。」

「李自成便是一路打著“均田免賦”這個旗號收納了不少百姓,部隊到後麵順利擴大成百萬人之數,建立了大順,成功攻破北京城。」

百萬之數的起義軍,還隻是李自成手下的數量。那時候的大明,是真的變成了紙糊燈籠,內憂外患,隨手一戳就破碎了。

“有百萬人的起義軍...”劉徹提起興趣,大漢多年修生養息,人口穩定攀升,如今已近五千餘萬,可誰又會嫌自己國家人多呢?

他想攻打匈奴,想洗刷當年高祖白登之圍的恥辱,最缺就是精兵良將,若能有這麼一批人加入軍隊供他訓練成兵士,那豈不是離他發兵劍指匈奴更近一步?

可惜,此事也隻能想想。

黑幕不會把那些人跨越時間給他,他也不能在桑弘羊嘮叨下執意派兵。隻能暫且蟄伏,等到有一日兵強馬壯,再派李廣等人出發,將那些匈奴全打得抱頭鼠竄才好。

桑弘羊直覺劉徹此刻肯定冒出養兵想法,他暗暗定心,在劉徹期待目光中當做自己什麼都沒看到。

陛下,如今國庫雖算得上充盈,可也不能貿然派兵,要是失敗豈不勞民傷財?

您還是安靜待著吧。

劉徹從桑弘羊眼中讀出了這個意思。

.

昔日敢領一支騎兵殺入敵營的天策上將,如今的唐太宗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這朝堂上怎麼就一個好官都沒有,難道這大明真就倒黴至此,整個國家上下都摸不出一個良將來對抗起義軍?”

尉遲敬德撓撓頭也是不懂:“確實怪事一樁。”

“......”魏征歎氣,聲音與黑幕重合到了一起,“恐怕無將可用的緣由,與這位崇禎皇帝也有些關係。”

「其三,便是崇禎皇帝本身所致。」

黑幕頓了頓,重新將這位皇帝詳細介紹了一通。

「崇禎帝朱由檢,字德約,是明朝第十六任皇帝,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同父異母的弟弟。天啟二年被明熹宗冊封信王,天啟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沒有明熹宗子嗣,皇位便托付到了朱由檢手中。」

「不可否認,崇禎帝朱由檢確實算得上一個好皇帝,一生操勞為民。可惜其性格多有缺陷,又能力不足。大明在最初理政下雖有改善,後續卻也因崇禎帝性格,朝著滅亡添上了一把火。」

.

「他剛接手大明時確實謙恭謹慎,一舉鏟除魏忠賢和一乾閹黨成員,使他深得人心,彼時朝中亦不乏能臣大將。

然隨著崇禎皇帝地位穩固,他性格中弱點就暴露了出來。」

「後世評其“剛愎自用”,認為崇禎無法控製自己的多疑猜忌,在此情況下使用重典,是為一大忌諱。」

李世民心道這也算不得錯,不過加重處罰,就得皇帝本人能知人善用,清楚送到自己跟前奏疏裡被彈劾的臣子罪責是否真實有據。

若毫無緣由亂殺一通,隻怕離失去文臣武將的忠心也不遠了。

「無論戰役大小,打了敗仗的將領會被砍頭,致使明軍一乾將領都隻求無過,還會在打輸後相互推脫責任,這樣的軍隊,長此以往出現問題也不是什麼奇怪事情了。」

「崇禎二年九月就有順天府尹劉宗周向崇禎上疏提醒:“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轉為刑名。刑名不已.....積為壅蔽。”「1」

可惜,崇禎皇帝沒有聽勸,依舊按著自己的方式處理,在後期更是出現冤殺臣子的例子,有失誤做錯便非殺即貶,致使人人自危。」

李世民驚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