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淵教導少年皇帝讀書,每隔十日就帶著喬裝打扮的淵帝出宮走訪大魏朝京都各處時,遠在西北邊境的匈奴終於和大魏爆發了大戰,匈奴來勢洶洶,似乎要趁著大魏朝局不穩,狠狠在大魏身上咬下一塊肉來。
對於與匈奴的大戰,大魏朝其實早有準備,一早就決定了要戰,而且要狠狠的給匈奴一個教訓,之所以一直沒有辟謠,一直沒有肅清朝野內外的謬論,就是想要迷惑匈奴的探子。
而且大魏朝這邊還有暗藏的利器,由玄淵遞上去的火、藥配方最終被工部的官員們研究出最佳配比,火、藥這種殺傷力極高的熱武器終於出現在大魏。
而這一次與匈奴的戰爭中,大魏西北軍穩紮穩打,結結實實擋下了匈奴的數次進攻,在匈奴的一鼓作氣漸漸變得衰落力竭後,西北軍乘勢追擊,抓住機會用火藥這種新型武器大敗匈奴,殺敵三千餘,俘虜敵軍兩千人。
這五千人皆是匈奴族的精英,損失了這麼多戰士,匈奴族可以說是大傷元氣,沒有幾年功夫根本恢複不過來。
彆說繼續在每年冬日騷擾大魏邊關了,就是如何苟延殘喘下去,似乎都成了很大問題,畢竟西北本是苦寒之地,若非靠著每年搶掠大魏獲得糧食補給,匈奴人的冬日本就是很難過下去。
不過大魏自身也是有著隱患,在大敗匈奴後並沒有乘勝追擊,反而開出了條件,匈奴可以用牛羊、黃金甚至是奴隸來交換被俘虜的匈奴士兵。
當然,匈奴人打了敗仗,也是要進貢給大魏一大批貢品的,但進貢的歸進貢的,贖回俘虜的歸贖回俘虜的,不能混做一團,大魏可是打定了注意,一場戰爭發兩筆財的。
與西北匈奴的戰爭落下帷幕後,朝野上下為了這場大戰的勝利慶祝狂喜,朝野外輿論一致統一,再也沒有什麼不和諧的話冒出來。
在這種形勢下,廢太子與幾位皇子奪嫡之爭以及先帝逝去帶來的不良影響終於漸漸歸於平靜,淵帝雖然年幼,但他的皇位坐得越發穩固了。
而在戰爭落幕一個月後,匈奴族的使者終於帶著大批的貢品和交換俘虜的物資來到了大魏京都,但不知是何人背後指教,又或者匈奴族真的聰明了一回,在獻上貢品後,匈奴族單於以閼氏之位求取大魏公主。
就是否和親這一點,在整個大魏京都又掀起了一波輿論,原本眾多臣子士子對於和親之事都持反對的態度,畢竟與匈奴的大戰,是大魏勝了,沒得理由要跟敗方和親的道理。
但是當有一個士子在一次爭論中不經意的提出讓朝陽公主和親後,頓時大魏朝的輿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對和親持反對意見的士子們紛紛倒戈,開始支持和親了。
不過與其說他們支持和親,不如說他們支持的是朝陽公主和親。
能夠讓這麼多有風骨的士子文臣突然改變立場,隻能說朝陽公主這些年來在京都橫行霸道,確實是天怒人怨,暗中不知道結下了多少仇恨,不知道招了多少人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