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蹙眉, 玄淵抬手輕輕揉了揉自己眉心,在回顧了一番原主的記憶後,不由皺了皺眉,語氣淡淡的說道:“不必送進來。”略頓了頓後, 玄淵語氣冷凝的又道了一句,“如此沒規矩的事情,日後我不想再聽到。”
雖然這一次玄淵的目的主要在於看0617笑話, 但比起看它的笑話,玄淵更討厭一些三觀奇葩的家夥在他麵前現,雖然要看笑話, 但不代表玄淵就要去幫助安姨娘母女。
似是沒想到老爺的反應會是如此, 這反常的情況讓外麵伺候的長隨有一瞬間的怔愣, 不過到底是能在書房伺候的長隨,總不至於失態,立刻就收斂情緒肅容道:“是,老爺。”
書房外再沒了其他聲音,玄淵將盛廷弘的記憶大致看了一遍後,就已經心中了然盛府的情。盛廷弘公務繁忙,其實並沒有多少時間分在內院之上, 雖然柳氏性子冷淡與他關係不睦,盛廷弘也不在意,隻要柳氏能將盛府打理好就行。
將放在麵前桌上的幾分文書拿起來翻看了幾下,玄淵不由微一挑眉,露出幾分饒有興味來。原來擺在這書桌上的這幾份文書, 竟然全都是原主草擬的奏折,隻不過他心裡十分頭疼和猶豫,不知道是不是該稟明聖上。
這幾份文書的重點隻有一個,不過是圍繞著科舉二字而已。燕朝初立,人才奇缺,為了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早在太/祖在位時,就已經把因為前朝末年四處戰火紛飛而停掉的科舉給重新召開了。
雖然科舉是重開了,但這人才卻不是那麼好培養的,一個進士要考出來,首先得開蒙,考童生,再考秀才、舉人,之後才是三年一次的會試,考中方是進士,才會被朝廷授予官職,正式進入官場,為朝廷所用,這前後就不知要花多少年了。
就是再怎麼天資聰穎,家學淵源,等考中進士怎麼說也得二十來歲,就算有些神童能在十餘歲時就考中,但那乃是稀有生物,鳳毛麟角的存在,一個朝代都不定能出一個。科舉中多見的是白發蒼蒼還要繼續考的老舉人。
但歲數都這麼大了,一把年紀就算考上了又如何,朝廷開科舉是要選人當官辦事的,不是選一些老學究供著的。但年輕的進士少啊,中原大地真正安穩下來才二十年,能培養處多少人才來?大部分百姓家裡還沒有擺脫家境貧寒的困境呢。
這種種原因使得年年科舉下來,結果往往不儘人意。對於這件事情,當今聖上是操心得很,常常為此憂慮,也下了命令讓內閣眾人就此事想出法子來改進,總不能讓朝廷落得無人可用的尷尬地步。
對於這件事情,原主其實想出了幾個解決的策略。盛廷弘能進內閣,確實與他的家世以及跟當今的關係有關,但如果隻憑這些,他早不知道被人攻殲多少次了,盛家書香世家,底蘊很深,原主從來不是什麼繡花枕頭,是有真材實學的。
原主想出來的辦法有二:其一,以國家的名義於各州各府各縣各鎮開辦蒙學,為天下有誌入學的人開蒙。至於開蒙後,是有意繼續往上讀,還是自知沒有天賦放棄讀書,就皆隨他們自己願意。但這樣廣撒網,願意進讀,有天賦的學子數量就起來了。
不過這個辦法聽起來雖然好,但同樣的問題和麻煩也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朝他沒這麼多錢o(╯□╰)o。燕朝開國不過二十年,遭受前朝之亂,整片中原大地都處於休養生息當中,百姓過得緊巴巴,朝廷也沒富到哪裡去,畢竟開國減免賦稅了嘛……
除了沒錢以外,還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就是……也沒有人。要在各地開設學府,不知道需要多少有學識的讀書人,就算可以啟用童生、秀才,但經過戰亂後,中原十室九空,實在是湊不起這麼多讀書人。
第一個辦法沒有可實施性。
第二個辦法倒是有一定可能實現,但是盛廷弘卻不太願意上稟聖上,因為盛廷弘是儒家學子。這個辦法其實是向朝廷舉薦有才華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四書五經讀了通遍的科舉出身,隻要能辦得了實事,就都是人才,當得起官位。
這個法子在剛開國的這些年裡不是不能實施,但如果這樣,朝堂中難免混入其他學派的弟子,這就讓儒家出身的盛廷弘有些難以下定決心了。將這個法子上稟聖上,是忠,但卻又有違儒家利益,這些都讓盛廷弘難以抉擇。
不過這些在玄淵看來就不算什麼大問題了,他是會為了儒家而糾結這個的人麼?那顯然不是的,一方是為天下好,一方卻隻是儒家得利,玄淵很清楚自己應該選擇哪一方,撣了撣袖子,玄淵揚聲道:“備轎。我要入宮覲見陛下。”
以盛廷弘的身份地位,以及他與聖上的關係,他要入宮覲見再是容易不過,雖然今日修沐,但陛下沒有不接見的說法,定北侯府的管家在宮門口亮了下侯府的牌子,宮門便開了讓他入宮,而進宮後玄淵得到了當今聖上燕明帝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