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一說,柳氏與沈櫻互視一眼,郭興與翠娘互視一眼,都沒說話。
老郎中急著回家,沒有細問,提著藥箱走了。
柳氏、沈櫻進了西屋。
柳氏坐在床邊,看著神色憔悴的兒子,忍不住哭了起來。她這些親人,最可憐的便是丟了的大女兒,至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大女兒苦,兒子過得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叔嬸就不必說了,她改嫁後,兒子隻能與老太太相依為命。老太太對孫子是好,可祖孫倆隻能談生活瑣事,老太太不懂兒子在想什麼,兒子也不願意跟老太太說。
兒子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便什麼事都藏在心裡了,好不容易遇到了阿嬌這個可以聊聊心事的枕邊人,阿嬌還走了。
柳氏不怪阿嬌,是她她也不想在有娘家人撐腰的時候繼續給人做妾,她隻是心疼兒子。
“娘彆哭了,大哥沒事,今晚咱們就搬回來,陪著大哥一起住。”沈櫻握住母親的手,輕聲寬慰道,“咱們陪著大哥,大哥慢慢會好起來的。”
柳氏點點頭。
沈櫻見兄長還睡著,她便先回了一趟槐花巷的宅子,趙家地方小,沈櫻安排李管事、寶瓶、如意三人留在這邊看院子,她帶上母女倆的衣物,隻帶秋月回去了。現在一家三口都要守孝,家裡沒什麼事,有郭興、翠娘、秋月伺候足夠了。
沈櫻回來時,發現兄長已經醒了,除了氣色有些差,人看起來跟平時一樣,麵無表情的。
沈櫻沒有再提阿嬌,笑著道:“大哥,我跟娘搬回來了,你趕緊把你的東西搬到東屋去。”
趙宴平看眼院子裡搬東西的翠娘、秋月,道:“東屋床大,你跟娘睡那邊吧。”
沈櫻知道兄長是怕睹物思人,笑笑,領著翠娘、秋月去了東屋。
翠娘鋪床,秋月將母女倆的衣物往衣櫃裡收,打開櫃子,卻見裡麵擺著五個匣子,全是以前裝絹花用的長條匣子,每個匣子上麵都擺著一封信,信上寫了名姓。
秋月正要叫太太、官爺、小姐過來看,忽然發現其中一封竟然是寫給她的,是小娘子的字跡。
秋月下意識地拿起她的那封信,取出信紙,上麵寫了密密麻麻一頁小字。小娘子在信裡說,感謝她幫忙做生意,感謝她讓小娘子知道女子也可以自力更生,小娘子還送了一方手帕兩朵絹花給她,最後寫,彆後珍重。
秋月哭了,將翠娘的匣子與信遞給翠娘,然後抱起另外三個匣子,去堂屋分給官爺太太小姐。
娘仨都坐在桌子旁,柳氏與沈櫻同時打開信封,趙宴平看著麵前自己的這一份,頓了頓才拿起信。
“官爺於我有諸多恩情,不再一一言謝,官爺是好人,一定會有與香雲姑娘團聚的那一日,望官爺多保重。”
幾行小字,一掃而過,趙宴平抬眸,發現母親與妹妹還在看信,信上的字都比他這邊多。
將信放回去,趙宴平打開匣子,裡麵是十兩銀子。
她沒說這是什麼銀子,但趙宴平知道,她將他納妾的聘金還他了。
趙宴平默默看了那銀子片刻,然後蓋上蓋子,視線投向母親、妹妹那邊。
沈櫻的匣子裡是手帕、絹花,與秋月一樣。
柳氏的匣子裡除了手帕絹花,還多了一對兒翡翠鐲子、十兩銀子。其實信與繡活兒都是阿嬌提前寫好的,那時阿嬌是抱著自己離開的主意,她需要銀子,沒想將柳氏給的見麵禮鐲子以及趙家的十兩聘金留下,今日姑母來接她,阿嬌不是那麼急需銀子,便臨時將這些東西放進了匣子。
“都是給她的,她何必這麼客氣。”柳氏摸.摸那對兒鐲子,低聲感慨道。
沈櫻擔心地看向兄長:“大哥,阿嬌都跟你說了什麼?”
趙宴平不欲多說,信收進懷中,將匣子推向母親那邊,正要讓母親收了裡麵的銀子,趙宴平突然注意到擺在桌子上的文房四寶,那是孟氏要他寫放妾書時,他讓翠娘拿出來的。
趙家隻有這一套硯墨,拿出來後一直擺在外麵還沒有人想起來收,阿嬌這些信是怎麼寫出來的?
腦海裡浮現剛剛看過的信紙,趙宴平重新拿出來,仔細一看,發現墨痕乾涸的情況,絕非今日所留。
“翠娘,她上車之前,與你說了什麼?”
翠娘坐在南門門口哭呢,小娘子寫的信秋月念給她聽了,說了好多讓她掉眼淚的話,小娘子還留了五兩銀子給她,算作以後她嫁人時小娘子送她的添喜。
官爺問話,翠娘抹了好一會兒眼睛,才有力氣回想分彆時的情況。
“官爺,小娘子說你不知何時才會娶妻,讓我照顧好你……官爺,你彆聽我哥胡說,小娘子真是那種貪圖富貴的人,她去京城也該高高興興地去,何必哭得那麼傷心,一定是姑太太非要帶她走的,你還不攔著,說放人就放人。”
趙宴平垂著眼,手裡的信紙越攥越緊。
孟氏沒有強迫阿嬌,是她自己願意去京城的,可她不是臨時起意想走,而是早就有了去意。
從老太太下葬他回來那日起,她對他就沒有那麼親近了,不主動看他,也不與他說話。
趙宴平耽誤了幾日時間,才隱隱猜到她可能聽見了他給老太太的承諾,可惜天意弄人,孟氏在他解釋之前,來接她了。孟氏一來,他亂了心緒,竟誤會……
“大哥,如果真是翠娘說的這樣,你現在去追小嫂,應該還來得及。”沈櫻焦急地道。
趙宴平看向門外。
追去了,又能說什麼?
她是孤女的時候他不解釋他從未想過要打發她走,現在她有了做將軍夫人的姑母給她撐腰,身份高了,他再去解釋,便是她信,趙宴平也開不了口。
最初趙宴平就知道,他一個粗人,不該委屈她那樣的好女子。
他也說過,如果有機會,會給她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
現在阿嬌有了真心疼她的姑母,身份尊貴的姑母,應不會再愁嫁。
“就這樣吧,以後不必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