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安還了債主的千兩銀子, 帶著另外的五百兩以及兩個老夥計離京去采購玉石了。
趙宴平、孟昭繼續在各自的官署做事,沒人敢在趙宴平麵前議論是非,翰林院裡有背後嚼孟昭舌根的, 孟昭隻當沒聽見。如此過了幾日, 無論朝中還是大街小巷,對這件事的議論都淡了下來, 畢竟是京城,隔幾日就會傳出新的熱鬨。
但一眾官夫人們都知道了,孟昭的生母隻是個商戶家的妾室。
事情沒捅出來之前,因為無知, 大家對孟昭的出身也不在意, 養父養母體麵就行了,如今一鬨, 一個被嫡母丟棄的破落商戶家的庶子, 真的不好聽。
李禦史看中的是趙宴平的正直、孟昭的才學,得知趙家的善後之策, 李禦史仍然願意結這門親事, 但李夫人與李姑娘不願意。
李姑娘哭道:“堂姐表姐們嫁的都是嫡子, 我若嫁了一個庶子, 往後見麵她們得怎麼嘲笑我?再說王家落魄這麼多年了, 趙家這次接濟他們, 誰能保證王家一定能重新興盛起來, 萬一還是個破落戶, 年年都去找孟昭要錢,那是親爹, 孟昭到底管不管?”
李姑娘並沒有見過孟昭,以前爹娘誇他一表人才溫和儒雅, 又有三品大員做養父,高中探花多榮耀,李姑娘才願意的,現在孟昭的榮耀被生父埋汰了,李姑娘就不願意了。
李夫人與女兒想的差不多,她就這一個女兒,不能因為丈夫的書生意氣草率定了親。孟昭到底是養子,如今攤上一家糟心的親戚,若王家一直落魄一直跑去趙家要錢,趙宴平夫妻對養子的感情會不會淡了?
為了此事,李禦史與妻子、女兒吵了幾次,可女兒實在不願,他也不能逼迫女兒,隻好作罷。
李夫人就派身邊的管事嬤嬤來趙府,送了阿嬌一封信。
李夫人在信上說,近日天熱,她頭暈不適,不能再履行兩家月底的相看之約。李夫人深感歉意,但又不想耽誤阿嬌替長子選妻,如果阿嬌有其他合適的人選,無需顧忌他們李家,先去相看彆家的姑娘也行。
一紙委婉之詞,其實就是嫌棄孟昭的出身,毀約了。
李家送信的嬤嬤還候在廳裡,阿嬌看完信,再看她一眼,笑了,慢慢將信放在桌子上,對李家的嬤嬤道:“你們夫人病了,我本該過去探望探望,可我們府上一堆事,著實走不開,你回去了,替我向你們夫人道聲保重,叫她安心休養。”
那嬤嬤額頭都冒了汗,連連賠笑答應,然後匆匆走了。
人一走,阿嬌就將李夫人的信丟在了地上!
倘若李夫人看不起她,阿嬌還不氣,李夫人看不起昭哥兒,阿嬌恨不得咒她真的一病不起!
“是不是那邊打了退堂鼓?”冬竹撿起信,猜測道。
阿嬌懶得說。
冬竹快速掃眼信中內容,一邊收起來一邊勸慰道:“夫人何必跟她計較,小官爺的生父生母隻要活著,早晚都會找上來,現在兩家還沒成親,及時看出李家是什麼人反而是好事,否則李姑娘都嫁過來了,婚事不能離,人家又嫌棄小官爺,小官爺才是真委屈。”
阿嬌看了她一眼,眼神仍帶著幾分為兒子不平的怒氣。
冬竹笑著給她捏肩:“彆氣了彆氣了,現在這樣挺好的,咱們小官爺唯一能令人嚼嚼舌頭的地方也傳出去了,大家都知道小官爺是什麼人,這時候還願意嫁小官爺的,那才是小官爺的良緣,比那知麵不知心的靠譜多了。”
阿嬌胸口的火氣終於消了下去。
對,沒有李姑娘,還有張姑娘孫姑娘田姑娘,兒子那麼好,她就不信挑不出一個更合適的。
她想通了,但怎麼知會兒子卻是個難事,阿嬌怕兒子不舒服。
孟昭已經料到了,快到月底之期母親卻絕口不提相看的事,每次看他目光也頗為躲閃,休沐前一日,孟昭回府後來給母親請安,主動詢問道:“娘,李家是不是跟您毀約了?”
阿嬌臉色微變,攥著帕子道:“你怎麼知道的?”
孟昭笑道:“猜的。”
那笑容看得阿嬌心疼,立即保證她一定能給兒子找門更好的婚事。
孟昭不急,與母親商量道:“娘,其實我想外放,兒子空讀過不少聖賢書,卻從未真正體察過民間疾苦,兒子想去外麵闖闖,曆練夠了再回京。”
剛剛察覺永嘉公主對他的心思時,孟昭就就有過外放的念頭,隻是怕母親舍不得,後來母親替他安排好了一門婚事,孟昭又想,如果自己成親了,永嘉公主自然會跟著死心。可現在他與李家的婚事黃了,永嘉公主卻又來翰林院借書,頗有要安慰開解他的意思,孟昭就堅定了外放的念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凡是見過永嘉公主笑容的年輕男子,可能都會為她動心。
孟昭也陷入過驚豔,但他不敢沉迷。
連李家都嫌棄他,宣和帝更不可能把捧在手心裡的金枝玉葉嫁給他。
如果永嘉公主堅持,宣和帝不會責罰公主,卻可能遷怒他,甚至父親母親。
孟昭不想讓事情變得那麼難看,他離京是最好的解決之策,哪怕隻離開三年,三年裡永嘉公主也肯定出嫁了。
阿嬌不知道兒子的心事,她最先想到的是兒子想躲避京城關於他身世的議論紛紛。
為了讓母親同意他外放,孟昭默認了母親的猜測。
阿嬌便不忍心再拒絕了。
她當年也想逃離那些議論,可她沒有地方可去,兒子不一樣,他去外麵躲個三年清靜,三年後再回京,兒子成長了,京城差不多也忘了這事。還有,三年後王家的生意也能出個結果了,如果王遇安成功東山再起,對兒子的名聲也有好處。
“你真想去,娘支持你。”阿嬌目光不舍地道。
孟昭笑了笑。
等趙宴平回來,孟昭也同樣征求父親的意見。
趙宴平覺得,兒子能外放曆練是好事,京城這地方全是達官貴人世家子弟,那些人看在皇上、貴妃娘娘、端王的麵子上也會給兒子麵子,不敢給兒子出什麼難題。外麵就不一樣了,天高皇帝遠,本地豪紳世族更是敢與官府叫板,兒子去會會那些人,才能看清楚人間險惡。
功利上講,外放並不會耽誤兒子的前程,謝郢便曾外放多年,如今都是內閣預定的人物了。
趙宴平沒奢望過兒子能進內閣,能心性堅定地一直勇敢往前走,就是好兒郎。
“回頭我與你盧叔說一聲。”盧俊的父親便在吏部做事。
孟昭笑道:“不勞父親,兒子主動求外放,翰林院便能替兒子安排。”
.
同進士想謀個知縣都容易,更不用說孟昭一個探花郎。
翰林院主管也以為孟昭是為了躲清靜,躲躲也好,他自去吏部替孟昭商議外放之事。同樣是知縣,也有窮富之分,孟昭有才,又有貴妃娘娘撐腰,不能打發他去太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