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6 章(1 / 2)

宋老師倒拎起一把木柄鐵鋤,雙手托著鋤柄,亮出一個漆黑的條形鋤頭,鋤刃磨得光亮發白。

他在鋤口上輕輕抹了一把,吹掉指尖灰塵,得意地解說道:“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農具是本府略陽縣特產,以熟鐵為骨、鋤口澆淋生鐵而成。雖不是名家鑄造,材料也非上好的蘇州鋼一類,用起來卻堅韌耐磨,刃口鋒利,幾可切金斷玉。”

這一個普普通通的鋤頭叫他說得倒像是什麼寶兵似的,學生們有心接過來細看看其中殊異,卻又愛惜形象,不太好意思在同僚麵前端著鋤頭看,竟顯出幾分無措。

宋老師體貼地將鋤頭塞進剛才主動要學農事的戶部員外郎孫栩手中,又拎起一把寒光閃閃的鐮刀順遞下去,含笑說道:“這都是府內特產,諸位同僚都是懂農事之人,想來從前見過許多農具。這農具還不止鋤口‘擦生’一樣好處,其鑄造之法亦與彆處不同,諸位其試察之。”

眾人原不覺著幾把農具能有什麼特彆,至多是稍新些,因是做給官府的,鍛打得更精細些。但經他提醒,知道其中有異樣後,再留神細察,果然發現不同——

一般農具上都有鍛打留下的痕跡,層層疊打出的花紋,這幾支農具卻是渾然一體,全無雕鑿的痕跡,宛如天然生成。

這是直接用模範澆鑄成的?是用爐子炒出熟鐵澆鑄成農具,再以生鐵淋口製成的?

這成本可費得不小了。一般鐵匠鋪裡沒有大型的煉鐵爐,都是用買的熟鐵片、鐵塊鍛打成農具;而礦山下的大型煉鐵坊卻又因爐溫高,怕燒不了多少日子就會炸爐,多半將隻出爐生鐵加黃土、稻草灰漿炒成熟鐵後便匆匆鑄造成鐵錠,不會鑄小件器物。

那鐵爐一天能出三千斤鐵,又怕高溫,用不了三月便要炸爐,鑄大鐵錠尚嫌鑄得慢,誰騰得出工夫單澆鑄這小小的鋤鐮?

除非是那爐子燒不壞,能長長久久出鐵水,才舍得這樣揮霍吧……

不對,彆處不說,漢中府還真能建起燒不壞的爐子!戶部員外郎盧升腦中忽然靈光一閃,甩袖上前問道:“宋大人可是將耐火磚用在煉鐵爐裡,可連續不停地出鐵水,不須隔些日子便重立新爐麼?”

他滿含期待地看向宋時,兩位同僚也一樣被他勾動念頭,眼也不眨地等著宋時答話。宋老師也不吊著他們的好奇心,掃了幾位對冶鐵技術發展還不夠理解的文科生一眼,對真正懂行的盧員外他們點了點頭。

正是如此。

本朝所建的瓶型煉鐵爐水平已經十分先進了,隻差材料不足,不夠耐火。加上一層耐火磚後,這爐子的壽命長了,出爐的鐵成本自然也降低了許多倍。他還查到了一樣能在原爐裡加稻草、黃土煉熟鐵的傳統技術,教給了一位聽主動上漢中府尋求合作的略陽大族族長範中書,請範家給漢中府專供擦生農具。

範中書的中書雖是花銀子捐來的,頭腦卻極清醒敏銳,一眼就看出了耐火磚在冶金上的意義,早早就到漢中求購耐火磚。

恰好宋時那時有意改進鋼鐵工業,就和他簽了兩年供農具的合同,而後不僅給了他耐火磚,並連炒熟鐵、盤鋼、灌鋼的技術資料也教給了他,用範家鐵礦做了自己的冶金實驗室。

如今果然是成效不凡,送來的農具比從前竟能節省下二三分成本。

他掩去其中不正當交易的部分,隻說範氏也是好學新技術、熱心地方建設的儒商,與他誌趣相投,從他這裡聽了些南方炒鋼技術後便能改進自家煉鐵煉鋼之法,供應漢中府這樣優秀的農具。

若戶部這幾位員外郎有意學習新法,他跟桓先生自然也要傾囊相授。來日功課不忙,能抽出工夫外出,他便叫屬下心腹帶路,引他們到實地考察一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