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要說到一個問題了,應付人體同一個器官,介入手術的路徑多種多樣。尤其心臟這個器官很特彆。心臟的特彆在於,它本身內在的結構負責了人體的血液循環中樞,另一方麵,它自己本人需要血液係統的營養和支持。因此它的結構內部連接身體大血管供
給全身血液,它的心肌外麵布置的血管係統是給予它自身支持。醫生依照心臟的解剖特點(再次點名醫學萬事解剖為基礎)根據需要規劃出各類介入路徑。上次介入手術給這個病人安裝支架,介入路徑是走去心臟表麵的
冠脈係統,走的是相對的心臟“外部”血管路徑。
這次安裝臨時起搏器的介入手術走的是心臟“內部”路徑,要走到心臟內部結構裡放電極。
為什麼兩者路徑不同呢?
要明確。本文來源:齊~齊^讀。治療的路徑奔的是治療的目的。
上次走“外部”血管係統是要解決上次“外部”血管係統“堵了”的問題。
這次放電極是為了刺激心肌。在這個治療目的之下,走“外部”係統沒優勢。
打個比方來說,走“外部”係統相當於是走錯綜複雜的巷道(血管)隔著巷壁(血管壁)去敲牆(刺激心肌),敲點顯而易見很受拘束。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走“內部”路徑好比走到牆(心肌)所在的房間(心室心房),四麵都能敲。我醫生可以隨處挑,挑個最好的地方來打牆。
說到這裡可能你會再問,走心臟外麵的路徑“敲牆”一定不可以嗎?可以的。轉載請注明出處:。外科手術在心外膜放電極,正是在心臟表麵放開手腳隨處挑來“敲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