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聲有遠及近,噠噠噠,來到門口。
培訓室的門咿呀聲打開,室內大多數人聞聲掉頭望眼過去。
“任教授。”
任哲倫站在門口,鋒利的目光掃視裡頭的人一圈之後迅速定格在機器上。
機器臂在動,說明有人坐在機器裡頭操縱。
抬頭望去外頭懸掛的監控器,屏幕上出現即將縫好的豬皮。
一條縫合線乾淨整潔漂亮。
大型的機械臂幾乎不怎動,隻有機械臂頭端夾的工具在一針一針地縫豬皮,好比繡娘靈活的手指頭而不是手,更好比縫紉機訂針的針頭叮叮叮地動。
最後一針結束時,任哲倫問:“用時多少?”
大佬問話是從來問到最準的地方。
縫的再漂亮,但外科是最講究不能磨洋工的地方。
其他人紛紛抬頭低頭看表看鐘。
有個人不等其他人回答,先道出:“十分鐘。”
大家再回頭,看清楚了回答的人是姚致遠醫生。
左晉茂的眼神裡對著這個愛打瞌睡的同伴說話了:你不吭聲,原來是一直在默默看著她。
“沒有十分鐘。”潘世華提出反駁。
究竟是幾分鐘呢?
這要說到該從哪兒計算。如果是姚致遠醫生的算法,這十分鐘包括前麵的調試機械臂移動到位,再到拿工具,找好角度。從真正的第一針下針到最後一針完畢的縫合用時是不到三分鐘的,潘世華反對的也沒錯。
不管怎樣,一個第一次使用手術機器人做外科縫合的能用時這麼短的時間完成一套基礎外科操作。雖說這個操作簡單,但是完全可以看出操作人的潛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