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一年的考試中,考官給出來的一組器經過考生們的研判,大家覺得似乎全都不是器,可又覺得既然是考“辨器”應該不太可能存在這種情況,最後隻能閉著眼睛瞎猜,結果幾乎導致全軍覆沒,而考官們卻表示既然是“辨器”自然會有“是器”和“不是器”這兩種可能性,這有什麼可猶豫的,可見這類考生的心智不夠堅定,不適合當一名煉器師。
“煉器師的不少工作都是要在摸索中進行的,如果你總是懷疑自己又怎麼能夠成為一名成功的煉器師呢?”當屆出題考官振振有詞道。如果說這話聽著還算有些道理,那麼到了下一次小選考,考生們簡直想要回過頭去砍死上一屆的那個考官,因為這一年的“辨器”考中同樣出現了看起來都不是器的情況。吸取了三年前慘痛經驗的考生們這次心智都無比堅定,毫不猶豫地寫下了“都不是器”的結論,而事實上是整組器中有一個被隱藏得非常好的器。
“煉器師就是在混沌中找尋正確道路的人,怎麼能夠被既往經驗和外界所限製呢,可見這類考生的心智還是不夠堅定。”考官又說道。這一次好些考生都沒了脾氣,反正橫豎都是你們在說,後來聽說有不少考生望著朱明學堂的方向,搖頭歎氣,而後離去。不過也有一名叫作邵不輟的大齡考生,或許是因為性格執著吧,雖然連著被淘汰了兩次,聽說第三次還是毅然報考並被最終錄用,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第三次他趕上的是大選,招生人數比較多的緣故。
其實仔細分析就可知道,朱明學堂的小選考是有邏輯的,“開門”見山,考的是報考人的知識儲備也即誠意;“策論”立論,考的是報考人在煉器一道上的思考方式也即天賦;“辨器”考校眼力和大膽推理、小心求證的能力,也多少有一些考驗此人心性的意思;這麼一看,從誠意,到思路,再到心性,那麼第三天最後一門顯然就是要考實戰了,此即為“開爐”。
“開爐”,顧名思義,就是要動手煉器。朱明學堂招生是不管你有沒有煉器基礎的,隻要報考人通過了報名篩選,白丁能考,懂點煉器的人能考,甚至已經成了名的煉器師也能來考。曆來繼承了家學還跑來考朱明的煉器師也並不少,甚至還有些成名的煉器師散人也會湊熱鬨跑來朱明見識見識,畢竟朱明可是世間七所煉器學堂中曆史最悠久也是最神秘的一所。既然報考人的基礎差彆很大,“開爐”考要怎樣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呢?朱明采用的方法是“限製法”。
首先,煉什麼器是考題指定的,這一點白丁、有基礎者都一樣,誰也不能擅長什麼就煉什麼,考題本身仍由抽簽決定,抽到什麼就煉什麼;其次,考題中會指定完成考題所需的材料及其數量、重量,這部分對白丁限製不大,隻要是考題中列出的材料他們都能用,但是對於有基礎者,會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替換甚至減少部分材料,說白了,有基礎的人可以選擇的材料範圍窄、東西少,配方要比白丁難寫得多;再然後,對於白丁,朱明學堂會安排一些輔助係的學生適當幫助完成一些基礎工作,而有基礎的人則必須全程都由自己來操作,但是兩方的考試時間卻是完全相同的;這就關乎到下一個“不平等”待遇,那就是隻要時間允許,白丁就算已經動手操作了,失敗了還可以重來,並且材料用量隻要在試題規定的總量裡就可以再要,但是有基礎者一旦開始操作就隻需成功,不許失敗,材料用完了就是沒了。
經曆如此苛刻條件的考試,到最後考官們評判時還會對有基礎者有意識地抬高門檻。這倒並不能算故意為難,蓋因此時世間煉器手法已經形成流派,七所煉器學堂粗分都可分為三派更不用說細分,而越是有經驗基礎的人便越是難以矯正他的手法和思路,所以才會如此設限。至於會不會有人明明有基礎卻假冒白丁?考官們可都火眼金睛著呢,何況經常接觸器的煉器師身上會有特殊的器光,用專門的檢測器可以輕易分辨。
如此連闖四關通過後,最後還要與報考堂係的堂主進行直麵對話,簡單來說就是麵試。主考官就是八堂堂主,他們到底會問什麼完全是未知之數,但結果卻很重要,畢竟你是拜師,要拜入的是此人門下,像兵堂金堅那種嫉惡如仇的脾氣就曾有過一言不合就淘汰學生的曆史,就連看起來和善親切的衣堂白無色也曾因為一名學生的穿著邋遢而將其拒之門外。那麼你以為通過了麵試總該十拿九穩了吧,並不,在通過的人之中還要進行最後的綜合評定,考評德行種種,最後還要視當年度招錄名額才能定下錄用的實際名單。
齊墨鶴很快明白自己這次能夠考上基本是件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如寄希望於三年之後,他想著就把這次考試當成一次試水,經曆過了這個陣仗,方才能夠明確今後三年的努力方向。好在陸無鴉年紀不大,三年還是等得起的,這麼一想,他的心裡便多了一些篤定,開始在藏書閣裡尋找起自己需要的複習資料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