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的鳥,天熱得回去立刻先處理一下,不當天吃掉的話,最好是清理好後,切成塊過水,然後想辦法掛在水缸水麵上方。水麵上方有涼氣能讓食物不那麼容易變質。要是想保存的長久點,那就直接烤熟煙熏就能多放幾天。
羅成把鳥帶回家,算又是給趙倩一個驚喜,以前就算是在娘家,家裡也很難得吃肉。當然了,羅成也沒告訴趙倩,如果是以前,這鳥彆看肉不算多,也是拿去黑市換糧食的。小兔子和老鼠之類的,抓到才直接吃了的。
這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晚上羅成自然沒放過趙倩,哪怕她告訴羅成,白天其實走路就有些不舒服。羅成也是心疼趙倩,一開始就說在外麵蹭蹭~~~然後~(問題來了,到底有沒有哪個男人真的能做到隻是蹭蹭的)。
~~
“這他娘的竟然不適應了。”
羅成醒來,又是在未來時空了,這才一天而已,醒來發現媳婦不在身邊,竟然就想念一醒來就有女人抱的感覺。
尋找到床頭邊的手機,羅成需要仔細查看一下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集體食堂一年就堅持不下去的。
這按照他看來,土地鄉村集體化,能持續二十多年,肯定說明比現在個人種糧要強才對。這比個人強,就說明糧食的產量肯定是按照計劃增長了的。
糧食產量增加,集體食堂卻隻堅持了一年,羅成的文化程度和見識麵理解不了這個問題,但在未來時空手機不是可以查到曆史嘛,想了解還不簡單。
有了針對性的查找,羅成很快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信息量很大,有直觀的和客觀的。
首先是說全國建立了幾百萬個食堂,實現了吃飯上麵的平等,大家吃喝都一樣。但有些地方山區的,一個村的人都不多,還戶與戶之間間隔很遠,說來一次食堂吃飯要走很久,有些不願意走,因為走回去後肚子又餓了。
對於後麵的說法,羅成一開始不苟同的,開玩笑,有飯吃還嫌遠。要知道大家種地一天那麼辛苦不也就為了一口吃的嘛,走路難道還比種地辛苦不成。
可看了後麵其他很多信息,發現都隱隱牽扯到了另外一個事件。
比如公共食堂一開始大家都吃的很開心,吃的飽。但這是建立在糧食大豐收的情況下,大家吃的其實還是自己種的糧食。集體種糧,的確也更加的合理化,畢竟真的很多人沒生產工具,彆說有沒有牛耕地,就連鋤頭鏟鍬都不一定大家都有。
可公社成立後,大家集體辛苦勞作,糧食還是減產了,甚至有很多地方顆粒無收。這跟大家勤勞不勤勞,有沒有工具無關。而是出現了天災,在手機查找的資料顯示,其實羅成的年代現在已經在東北一些地區出現了乾旱,已經減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