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14(1 / 2)

雖說是遲早的事情,但事情突然到沈陵措手不及。科舉出身的官員對當任聖上都有一種天然的崇敬,他們被譽為天子門生,自然地親近點他們為進士的天子。

再者,先皇勵精圖治,年輕時南征北戰,平定叛亂,算得上一代明君。

但明君也有暮年時,縱觀曆史,不少皇帝年輕時非常英明,到了暮年就晚節不保。人年紀大了以後,由於地位的特殊性,一些認知都是發生改變。

到了一定年紀,實際上不太適合做皇帝了,首先大腦已經開始退化了,沒有那麼多經曆,在處理政事上肯定不如從前,再者皇帝多疑,對於繼任者以及自己兒子的不信任,以及皇子之間的鬥爭加劇,皇朝動蕩。

前幾年就是很好的印證,先皇晚年的時候黨派鬥爭激烈,對地方關注甚少,以至於去年淮河水災,也沒有派出治水官員。

先皇雖然反複無常,捧三皇子,但最後在臨終前,還是替太子解決了三皇子,讓三皇子為他守皇陵,亦是保全了三皇子一脈。

先皇疼愛三皇子因三皇子與他肖似,但如今天下太平,太子宅心仁厚更適合做皇帝。先皇大概知道如果他不解決這個隱患,太子和三皇子必定會有死傷。

即便如此,沈陵還不知道京城的狀況,地方收到京城的消息少而且慢,他還是得等嶽父湯鳴則給他遞消息過來。新皇登基之前,怕是還得動蕩。

沈陵和金大人把訃告向下發,也都穿起了素服,命令家中禁酒禁肉,閉門不出以示哀悼,民間也會禁婚禁宴,其實一個君王的去世對百姓的影響不大,讓他們禁婚禁宴也不會完全實施到位。

金大人同他說道:“如今不知京中形式,我們地方牽連少,但也還是謹慎為好。去年沒給你表功亦是怕我們卷入這趟渾水,現在更是要小心,隻怕京城還不太平。”

“大人,您是為我好,您比我經驗豐富,下官聽您安排。”沈陵知好歹,金大人也是為了他好,而且沈陵也沒有那麼大的功利心,當初治水的時候本就沒想那麼多。

地方相安無事,京城卻是一片水深火熱,湯鳴則給沈陵寄過來的書信越來越觸目驚心,他也有些懊惱沒有早日出京,如今這般局勢,站隊不站隊都是錯,除非站對了,站錯了日後難逃大劫,不站又容易被秋後算賬。

湯家選擇了太子,名正言順,但三皇子四皇子很有可能孤注一擲。

沈陵還頗為擔憂在京城的嶽父,嶽父為人淡泊,素來不愛爭名奪利之事。

先皇駕崩的時候,文啟盛已經啟程了,算一算日子,應該也快要到了。

今年是院試年,沈陵和金大人要參與命題,想想自己當年參加院試時的慌慌,不知不覺竟然過了這麼久。

教諭看了看府城的兩座大山,心神一斂,自從沈大人來了,他們下麵做官的都得上點心,雖說沈大人瞧著溫和,做起事情了可馬虎不得。

金大人摸著胡子道:“孝原,你善策論,策論題就你來寫,詩賦就本官來吧。”

金大人一直對自己的詩賦還頗有信心,平日裡也愛以詩賦贈人。

沈陵道:“大人的詩賦這般出眾,我們哪好在您麵前班門弄斧,也隻有您出題才成。”

金大人笑著說道:“你就是不去鑽研,時間長了摸著了竅門就好了。”

沈陵寫詩就像是碰運氣,運氣好妙手偶得,腦子裡要是沒思路,便是一團漿糊,到底還是和他們差了一點的,思維這個東西,固定了很難改的。

“那就這樣,詩賦交由本官,策論由沈大人出題,剩下你出個章程。孝原,你有沒有要交代的?”金大人看向沈陵。

沈陵想了想道:“命題最好契合當下,不僅僅考察生員的學識,還要看中生員對時政的理解,不能太過空泛。”

教諭忙道:“是,下官遵命。”

沈陵和金大人探討了今年的院試安排,今年參加院試的童生有一百四十多人,按照常年的錄取比,應錄取前四十人。

從府衙出來,沈陵想去書局轉一轉了,說來慚愧,自從中了進士過後,他用在看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本身也不太愛看這些,全靠自己記性還不錯。

沈陵到淮南府最有名也是最大的一家書局,當然淮南府的書局和京城的肯定不能比。

今年府城裡認識他的人多了,沈陵都不能隨意在街上走動,有一回他順路準備買點鹵菜,誰知道被認出來了,滿街的人給他送菜,搞得他怎麼好意思。

進書局前,沈陵還特地脫下官服,喬裝了一番,若不然被發現了可就不好了。

沈陵來淮南府的時候不好帶太多東西,許多書都沒能帶過來,最可惜的還是自己做的筆記,對照著自己考秀才時的筆記,就知道這個階段的學習情況了,不像現在,都有些忘記考秀才時自己寫得什麼了。

沈陵在看書的時候忽然發現了自己寫策論寶典,神色微微一囧。

店裡的小夥計還一個勁地推銷:“公子,這可是咱們通判大人寫得書,今年院試指不定就有通判大人出得題,許多童生都買了呢,這批賣完,下批就不知是什麼時候了。”

“可這是寫給童生試的人看的。”沈陵疑惑道。

小夥計笑著說道:“害,這有什麼的,咱通判大人寫的,他怎麼想的都在裡頭,肯定對科舉有幫助。”

好像是這麼個道理,但是你們在他這個作者麵前推銷還沒給版權費,沈陵都不知作何表情。

小的府城書就是少,沈陵挑來挑去也隻挑中了兩本,都是看過的,在古代書真的是越看越少的稀缺資源。能流傳下來的書真的不多,不少好書要麼被珍藏要麼遺失了,科舉看掉了大部分書,往後書隻會越看越少,因為好書也許幾年才能有一本。

付款的時候他還聽見有人要買他的寶典,沈陵趕緊走了。

沈陵又花了幾天功夫過了一遍四書五經,對知識點進行了一些加深,出了幾道他覺得應該是比較適合這個階段的策論,他不喜歡在題目上設陷阱,尤其是策論,重點應該是在答題角度以及論述內容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