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遠了點!要不我們也能去開開眼界,看到底有多漂亮!”
“就是說嘛!還隔著海,得搭船才行。”
“我估摸著,弄條拉客的船不錯啊!你們有誰想做這生意?沒人我去搞條客船,天天給徐老師拉生意。”
“你拉倒吧!徐老師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來,還想天天拉生意……”
總之說什麼的都有。
個彆腦筋靈活的,看到了個中商機,轉身搗鼓客船去了。
也有人不看好,指著他嘲笑:“當心虧得一塌糊塗。”
“虧不虧的,得試過才知道。你們忘了?縣裡要對漁村大開發,已經有工程隊進駐了,不信你們去漁村看看。”
提到這事,大夥兒不禁若有所思。
漁村開發是板上釘釘的事。縣長都麵當麵跟他們明說了,峽灣漁村將會開發成一個旅遊景區。
“我剛聽那老師說什麼峽灣景區明信片,是指我們鎮嗎?”
“走!上郵局問問去!”
豈料,郵局的工作人員說,明信片有是有,但賣的賣了,剩下的運去漁村報亭了。
“漁村有報亭?那個屁點大的小村子,還設報亭?鎮上都沒這待遇!”有鎮民酸溜溜地說。
消息靈通的則一臉“你才知道啊”的表情:“我不少讓你們去漁村看看嘛,那裡早就不是原先落魄的樣子了,村道拓寬了,以前最多跑個拖拉機,現在能跑大卡車了。村委門前那塊曬場搞了個集市……哦,那好像不叫集市,叫什麼‘工藝品一條街’。我認識的一個老太太,坐在那裡繡花,說村裡跟她說了,賣得的錢都歸她,另外還給補貼,叫‘手藝人獎勵金’,一個月下來,能掙不少呢!”
鎮民們一臉懵逼:“坐著繡繡花、縫縫香囊就有錢掙?還有這麼好的事兒?”
一窩蜂湧去了峽灣漁村。
正巧,先一步抵達的省一高師生們在那裡逛。
其實,景區因為還沒正式對外營業,“手工藝品一條街”的招牌是掛上去了,但大部分鋪子還沒開張,開著門的就隻有“古法紅糖坊”、“祖傳水豆腐”、“繡裡乾坤”、“簍滿春”這幾個本村老頭老太駐守的攤子。
城裡的學生,喝過紅糖水、吃過各類豆製品,但哪有機會接觸紅糖是怎麼從甘蔗一步步熬成糖塊的、黃豆是怎麼磨成豆漿、再做成各類豆製品的。
如今親眼見到,頓時覺得老神奇了,一個個擠在鋪子前邁不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