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
對於葉青升遷辛棄疾等人一事兒,史彌遠多少是有些知道其目的,甚至,他還有些覺得葉青此舉有些晚了,按理來說,在葉青到北地之後,就應該著手此事兒,從而穩固他在北地的勢力範圍才是。
不顧韓侂胄的反對,史彌遠便任由葉青升遷了多達近百人的官吏的差遣,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辛棄疾、沈牧、劉敏學兄弟等人的差遣。
自然,就是連淮南路一些官員的差遣,也參雜在了其中,被史彌遠裝作視而不見的加蓋了官印,而後封檔於吏部司。
史彌遠遠比韓侂胄清楚,不管是反對還是讚成,其實於北地官場以及淮南路官場來說,朝廷的意見實則都沒有什麼用,即便是反對了,辛棄疾等人該加官晉爵依然還是會加官晉爵,連帶著待遇同樣會被提升。
所以與其做那種絲毫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倒不如是當作順水人情送給葉青,畢竟,如今揚州商會的起勢,以及水運貿易的強硬對福建商會製造了很大的麻煩,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竟然連錢家也參合進了這場生意的鬥爭中,所以史彌
遠在這個時候,並沒有打算跟葉青去硬碰硬,畢竟,如此一來,很有可能就會給予韓侂胄可趁之機,從而引的韓侂胄有可能向葉青伸出橄欖枝,讓兩人聯手一起對付自己。
而除了沒有反對葉青對於北地諸多官員的升遷外,同樣,就是連戶部尚書鄭清之往北地調糧,史彌遠都給予了最大限度的方便,雖然在過程中依舊是遭到了韓侂胄的刁難,不過在最終,還是有諸多的糧食從戶部被調撥到了北地。
鄭清之乃是朱熹的學生,甚至就連當初鄭清之到臨安任差遣,都是經由朱熹一手推薦的,所以朱熹於鄭清之而言,其重要性不亞於再造父母。
戶部調撥的糧食等物,自然是經淮南路而後到達濟南府,最終才會分派給那些因去年洪水而毀壞田地後,在今年秋收時並沒有多少收成的百姓。
如此一來,也便使得今年的山東等路,在糧食上不用像去年那般捉襟見肘,雖然不能夠有餘糧屯於倉內,但最起碼在今年便可以做到,不用花錢買糧食,甚至…即便是花錢買糧,也可以完全用來當作軍用糧草,送至京兆府。
葉青允了朱熹等文人對於孔廟的修繕,以及當初在曲阜賑災濟貧的一幕,讓不少文人士子的臉麵感到火辣辣的尷尬,
再者加上他與朱熹關係徹底的改善,從而使得北地,在一個朱熹的牽橋之下,竟然是從從容容的度過了糧食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