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74章(1 / 2)

王妃她不乾了 荷風送 6242 字 10個月前

皇後和太子雖母子不睦多年, 但太子畢竟是皇後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因著淑妃的關係,皇後嘴上是對太子說的狠,但她知道, 皇後心裡還是很在意太子的。

若太子真在除水寇之役中下落不明一年之久, 想想那一年,都知道皇後會很不好受。

皇後頭疾正在日日漸好中,若再因太子之事而深受打擊,怕之前的一切都是前功儘棄。所以,為了皇後考慮,姚品嫻雖不打算插手管太子曆難一事, 但她卻打算在能力範圍之內, 去儘量的縮短太子流落在外的時間。

這樣一來, 怎麼著也能幫皇後稍稍減輕些痛苦。

可惜在《一品嬌妍》這本書中,太子並不是重要的角色。有關他的一些劇情,也都是寥寥幾筆帶過的,並沒說得很細。

比如說, 當時那場與水寇的戰役明明已經勝利,為何太子卻突然不見了蹤影。而且, 一消失就是一年時間, 期間從未往京中寄送過哪怕是一封信件。

憑太子的睿智, 他不可能不知道京裡的人會擔心他, 也不可能不知道一國儲君若出了事, 那於朝廷來說將是怎樣的災難和動蕩。

既然想得到, 但卻仍沒那樣做, 想來便是身不由己了。

要麼,當時太子傷得很重,一直昏迷不醒。要麼, 就是太子遭人暗算,失了記憶。

而不管是哪一條,有人想暗害太子卻是真的。

姚品嫻一時猜不出那個人是誰,所以,她也沒逼著自己去猜。想著,不管想傷害太子的是誰,也隻有動手了,事後太子才能與其清算。

太子在明,那人在暗。就算這次不動手,也會下次再動手。

而這次動手,她知道太子至少不會有性命之危。而若是這次被她乾預了,藏在暗處的人沒動成手,等到下次,脫離了原書的劇情軌線,說不定太子就沒這麼幸運,還能保住性命了。

何況,這次太子如此,也可算因禍得福。

書中,太子與太子妃唐氏雖門第懸殊,但卻一生恩愛。二人相識在太子危難中,唐氏對其不離不棄,若太子不曆此危難,或許連這樁姻緣也沒了。

反複思來想去後,姚品嫻最終決定以不變應萬變。

朝廷與水寇的這場戰役來得又凶又快,地方奏報八百裡加急送到宮裡聖上手中時,已經是十月中旬了。奏報中說,地方軍就快要撐不下去,若是朝廷不能速速派兵相援,可能會引起一些地方的動亂。而到時候,百姓流離失所是必然。

聖上看了急報後盛怒,立即就要派兵南下。但千軍易得,一將卻難求。

何況,這次仗打的這麼急,且那群水寇蠻橫囂張,若不派位皇子去的話,怕不能安撫住當地百姓,更不能震懾住那些水寇。

群臣都懂這個道理,魏王自然更懂。所以,這種時候,魏王自是當仁不讓第一個站了出來。

“父皇,兒臣願領兵前往。”

此刻朝廷需要一場急速的勝仗,魏王作戰經驗豐富,肯定是他領兵去最好。

而且,單憑魏王在軍中的名聲,可能軍隊還沒到,那群水寇就得嚇得個魂飛魄散。

但卻有朝臣持不同意見。

“魏王殿下曾戍守北境多年,若論陸仗的話,自是非魏王不可。可如今是要治水寇,是打水仗。水仗方麵,魏王殿下不免要欠缺些經驗。而且,魏王威名赫赫,便是凶悍的北人,聞其名也是雙股顫顫,可那些水寇為何敢如此囂張?”

“怕是他們早做好了魏王迎戰的準備,想好了怎麼應對魏王殿下。”

此話一出,群臣皆暗中頻頻點頭,讚同這個話。

聖上這會兒心裡也是有多番思量的,一來,他覺得馮太傅此話言之有理。二來,他也知道,魏王軍功過高,怕是有些影響了東宮的地位。

所以,聖上便問:“馮太傅,你是打算讓東宮領兵迎戰嗎?”

馮太傅說:“啟稟聖上,臣正有此意。”他道,“太子殿下乃儲君,若他出征,便有代聖上出征之意,想來定能立即安撫住地方民心。而且,那群水寇肯定也沒想到朝廷會命一國儲君領兵,到了後,必能打得那群水匪個措手不及。”

聖上正在權衡利弊,故而有所猶豫,一時沒有答應。

而太子,卻是主動站了出來。

“父皇,還望讓兒臣出征。兒臣在此向父皇立下軍令狀,若不能退水匪,兒臣必提頭來見。”

“太子言重了。”聖上覺得這話晦氣,忙沉了臉嚴肅道,“太子乃一國儲君,得要時刻牢記,若儲君有難,必然動國之根本。所以……”聖上這會兒也下了決心,“所以,你既是去了,就一定要戰勝而歸。朕要你毫發無傷的回來,知道嗎?”

太子一撩袍擺,單膝跪了下來,雙手依舊抱著高高舉過頭頂。

“兒臣領命!”幾個字聲音大得幾乎是要響入雲霄。

魏王見狀,便退了回去。

退了朝後,太子特意找到魏王說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