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2)

大唐第一廚 浮雲素 5469 字 9個月前

莫文遠並不是天天去興善寺,其所在的靖善坊緊貼大明宮,與靠近西市的崇德坊相去甚遠,用兩條腿走,光是每日在路上所花時間就有一個時辰不止,他五歲不到,需要充足的休息,不會自我虐待,每日趕路。

慧遠和尚與李三娘說好了,三日派人來取一次饅頭,屆時會有毛驢筐載饅頭,以便運輸,莫文遠就坐在毛驢背上一同前往大興善寺,晚上坊門關前再派人將他送回。

對此安排,母子倆都很滿意,李三娘還專門幫莫文遠做了個小挎包裝水罐。

她的針線功夫不比做飯手藝,很是普通,除非是貼身穿的小衣服是她不放心親手做,其他都是直接包給擅針線的娘子,小挎包是在莫文遠的指導下做成的,很有報童包的味道,外表不很好看,勝在針腳細密結實耐馱,掛在身上既可以解放雙手,又能裝很多東西。

不了法師都將報童包捧在懷裡嘖嘖稱歎:“好包啊好包,改日我也做個。”他以為包是李三娘做的,讚賞道:“想不到三娘不僅在吃食上從不率由舊章,做針線也是如此。”

莫文遠才不搶風頭,他道:“過兩日讓阿娘畫個圖樣,給大師你帶回去。”說完嘻嘻一笑,牙齒漏風。

……

藏經閣內的書不可帶出寺院,莫文遠都是一早先進去挑書,隨後帶出來看,寺院並不禁止借閱者抄書,故而三娘專門給他買了紙,再按照莫文遠的要求裁定成冊,以線裝訂,令他寫在線裝本上抄筆記。

他字算不上多好,隻能說一筆一劃寫得工整,與抄書的僧人相比差的遠了。

莫文遠很懂規矩,進藏書閣前先洗淨雙手,晾乾,路過一樓時更是對供奉諸佛拜拜,跟他一同進閣的僧人心中熨帖,心說此子不愧與我佛有緣,總角之年未至就如此懂禮,竟一點都不像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

士族的小郎君小娘子在他這歲數都不見如此乖巧。

經書、史書、農書、醫書、雜記……唐代書沒有在封麵印名字的愛好,其裝訂形式更不是現代的線裝書或者膠狀書,無書脊可言。眼下距離雕版印刷術普及還有近兩百年,書本的唯一流傳形式就是抄書,故而擺放在藏經閣架上的是一卷卷卷軸,隻有將卷軸打開才能看見其中的文字。

藏經閣內管理卷軸的和尚跟莫文遠介紹書籍種類,最後他在雜記中抽了一卷,帶到光線明亮的書房裡看了。

大興善寺除了寺廟之外,更是長安最大的譯場,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禪師,翻譯梵文經的天竺僧人,前來學習的日本僧人,都在此行走。

有了譯場名頭,興善寺便不可同其他小寺廟一樣,僧人除了做早課就是坐禪、外出做法事,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要學習。

寺院內除了正殿以及和尚休息的寮屋之外,還蓋了書房,製式同書院內的書房相似,莫文遠被安排在一偏僻的小書房內看書,相對其他房間,這裡的人最少,即使小孩子無聊了也不怕他打擾太多人。

他的座位旁有僧侶幾人,有的年紀大,有的年紀輕,忽看見一稚子進門像模像樣地看書,也很驚訝,年輕的和尚心不夠定,在抄寫佛經的同時偷偷用眼角的餘光看他,倒是莫文遠不動如山,一雙招子黏在卷軸上。

說來也神奇,他隨手一拿,拿到了道家的煉丹筆記,莫文遠邊看邊吐槽,佛教莫不是也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套路,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想要躍過道教搶信徒,就要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

胡思亂想一會兒,他差點都被自己逗笑了,好在莫文遠還記得自己在書房,周圍靜悄悄,沒讓自己笑出聲來乾擾到其他人。

看著看著,其中一段描述倒是吸引到他了。書中文字描述的是漢時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煉丹術,描述時深情並茂,還配有圖。

莫文遠不通煉丹術,那些圖印在他眼中就像是諸葛武侯的八陣圖,令他眼花繚亂,迷惑不解,但迷惑著迷惑著,他卻明性了其中一幅圖的真諦。

上說淮南王劉安為求仙問道,重金招攬江湖方士,並同他最為信任的道人在八公山上求仙問道,煉丹著書,其中一位方士建議以山泉水磨製豆汁,又在其中加入石膏、汞水等等,意圖煉成丸藥,結果出現一方如二八年華女子肌膚般水滑白嫩的“白玉”,取名菽乳。

豆汁、石膏……莫文遠大驚,他們研製出來的不就是豆腐嗎?!

一時間與豆腐有關的各種食物名稱跑入他腦中,莫文遠由著性子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豆腐、豆乾、豆腐皮、豆漿、炸豆腐皮、素雞……

他越想越興奮,素雞可是“素肉”最好的材料了,比白玉菇的口感還要近似於肉,而且更便於烹調出各種味道;豆腐就更不用說了,凍豆腐、鮮豆腐,而且它和炸豆腐皮做餡也很好吃,他們家餅屋生意大爆炸指日可待。

最最最難能可貴的是,和需要化學方法發酵的各種醬汁調味品不同,豆腐莫文遠可是會做的!他們酒店的豆腐都是廚師親自點鹵做成,打廣告的時候也算是一個賣點,而且雜記中記載了菽乳的做法,他根據其內容重製豆腐絕對是“師出有名”!

他的腦海中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豆製品王國!

一定要讓豆製品的美味席卷長安!

耳邊傳來久違的係統任務觸發提示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